毛邊泛黃的《恤金給予令》揭開英雄抗戰(zhàn)故事
■趙華英 齊斐斐
在網上檢索烈士名錄時,偶然發(fā)現一張1939年8月的《恤金給予令》,由當時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簽發(fā),給予在抗日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家屬。這位烈士叫呂曉韜,河北省河間縣人。
如今,這張《恤金給予令》已經毛邊泛黃,但背后的英雄故事卻隨著人們一步步追尋逐漸清晰。
誓與日寇決戰(zhàn)到底
關于呂曉韜的個人資料不多,據山西省長冶市沁源縣史志辦編寫整理的《沁源英雄烈士譜之呂曉韜》記載,呂曉韜是河間孫家邊村人。孫家邊村位于河間市區(qū)北約15公里,原屬河間市郭家村鄉(xiāng),現已合并至詩經村鎮(zhèn),這里距著名的毛公書院僅一里之遙。很多河間名人,如馮國璋、作家俞林等,都曾在毛公書院讀過舊式學堂或新式小學。據推斷,生于1894年的呂曉韜極有可能也在毛公書院就讀過。
后來,呂曉韜在西北軍入伍當兵,一路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副及團參謀長等職,曾在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三期受訓,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任國民黨17軍84師501團團長。
“七七事變”爆發(fā)后,1937年8月,呂曉韜所在的17軍奔赴張家口至南口前線。臨行前,他對家人說:“此次出戰(zhàn),誓與日寇決雌雄,如我在戰(zhàn)場上犧牲,你們不要難過。”8月16日,戰(zhàn)斗先在南口附近赤城打響,呂曉韜率501團雨夜過長城,奔襲井兒溝。次日凌晨2時發(fā)起攻擊,半天時間殲滅日軍一個大隊。在南口戰(zhàn)役中,6萬中國軍隊英勇血戰(zhàn),抵御10多萬日軍南北夾擊18天,雖最終無奈后撤,卻狠狠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平型關戰(zhàn)役出生入死
日軍于1937年9月13日攻占大同后,又向平型關一線進犯,企圖突破平型關防線,與雁門關以北日軍匯合攻占太原,進而占領山西全省。
9月中旬,呂曉韜所在的17軍到平型關北翼的團城口、迷回村一帶布防。其中,84師進駐靈丘、繁峙之間的內長城防線,擔任平型關戰(zhàn)役主陣地(東跑池—西河村)防務,呂曉韜率領的501團因傷亡過重擔任旅預備隊。此時,國共抗日部隊在平型關布陣殲敵,84師擔任左翼防務,八路軍115師設伏在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
9月22日夜11時,日軍進逼至平型關前,在平型關前繁(峙)代(縣)公路上與17軍派出的斷路部隊遭遇,爆發(fā)激戰(zhàn)。裝備精良的坂垣機械化部隊,以炮兵猛攻84師陣地。84師官兵依靠臨時挖的掩體抵擋日軍炮火,傷亡慘重,激戰(zhàn)至下午4時,日軍終被擊退。呂曉韜所率部隊一度出擊,襲擊日軍護衛(wèi)所,繳獲輕機槍6挺。
9月24日,日軍集中優(yōu)勢火力,重點向團城口地區(qū)進攻,84師守軍與日軍展開肉搏,反復爭奪陣地。呂曉韜指揮501團官兵,與敵展開拉鋸戰(zhàn),兩次奪回日軍據守的1886.4高地。在高地爭奪戰(zhàn)中,呂曉韜挑選的50余位奮勇隊員,生還者僅11人。24日夜突降大雨,84師官兵冒雨在戰(zhàn)壕中據守。25日,八路軍115師成功伏擊日軍,史稱平型關大捷。84師一直鏖戰(zhàn)至26日雨夜,完成阻敵任務,有力配合了八路軍部隊。此時的呂曉韜因腿部負傷,被日軍圍困在一個小山頭,但他堅持指揮作戰(zhàn),直至26日下午被奮勇隊救出火線。
犧牲后受朱德嘉獎
1938年2月,17軍251旅負責防守山西平遙,其中包括呂曉韜所在的501團。在日軍猛烈攻擊下,守城官兵堅守三天三夜,因寡不敵眾,呂曉韜受傷后被部下用連接起來的綁腿帶從西城墻放下,突出重圍,敵軍也傷亡慘重。
4月初,日軍圍攻太岳山區(qū),企圖攻擊十八集團軍總部,打通白晉公路。4月9日,17軍派正在沁源縣郭道鎮(zhèn)練兵的501團阻截日軍。呂曉韜立即率隊前往新章村,率部與敵展開激戰(zhàn),以寡敵眾,傷亡慘重。在英勇奮戰(zhàn)兩晝夜后,多架日軍飛機忽然飛臨,輪番狂轟濫炸。呂曉韜因隱蔽不及,中彈受傷,于4月11日壯烈犧牲,時年44歲。他犧牲后,獲得東路軍總指揮、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的嘉獎。
呂曉韜治軍有方、作風清廉,英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被將士們稱為“智多星”“小諸葛”。他的直接上司、251旅旅長高建白得知呂曉韜陣亡的消息后悲憤至極,率領兩個營激戰(zhàn)一夜,殲敵數百,于4月22日一舉收復沁源縣城,為烈士報仇雪恨。1939年8月,國民政府追認呂曉韜為抗日烈士,并對呂曉韜家屬予以撫恤。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張《恤金給予令》,即是撫恤證明。
時隔80多年,細讀這張久已發(fā)黃的證明:“茲有第84師501團少校團長晉少將呂曉韜,籍隸河北省河間縣,現年44歲……”除給予一次性撫恤金1500元外,按年度計發(fā)撫恤金600元,后面是每年給付的簽字蓋章。撫恤令下角注明烈士“妻(子)任氏、(兒)子呂建功、女(兒)呂淑和執(zhí)收”。1947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正式追贈呂曉韜為陸軍少將。呂曉韜犧牲后,暫葬于沁源縣伏貴村,1957年遷葬河間縣孫家邊村。2015年8月,呂曉韜入選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如今,無論在烈士的家鄉(xiāng)河間市,還是犧牲地山西沁源縣,呂曉韜壯懷激烈、英勇殉國的事跡仍然廣為流傳、感動人心。那一段浴血奮戰(zhàn)的崢嶸歲月,那一件件催人淚下的故事,時刻提醒今天的我們: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銘記歷史方能發(fā)奮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