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播種子
“下降氣流!”一架播撒著種子的飛機完美貼合著山頭弧度翻越過來。突然,一陣由背風坡所產(chǎn)生的強下降氣流猛地把飛機往下“拍”,高度陡然下降,時刻面臨著撞山的危險,在場群眾不由得大聲驚呼。
這是2003年飛播隊在秦嶺地區(qū)的一次經(jīng)歷。機長楊茂良當機立斷,這種情況下若繼續(xù)沿著航線飛肯定要撞山,他迅速觀察地形,通知副駕駛向右側(cè)地勢較低方向脫離。
楊茂良死死拉住操縱桿,飛機卻被氣流壓迫著劇烈顛簸,怎么也拉不起來,高度一直在下降。
“好家伙,把我從山頂拍到山溝溝里面去啦!”幾十秒的時間長得像幾年,飛機擺脫氣流時距離山谷里的樹梢只有兩三米,楊茂良在座艙里甚至能清楚地看到樹葉,每每回想起來,他都有些后怕。
秦嶺地區(qū)峰巒疊嶂,氣流多變,在這里超低空飛行難度大、危險性高。而飛播樹種偏偏要求飛機保持距地面60-80米高度,很多時候幾乎是貼著樹梢飛行,對飛行員來說是很大的考驗。
“飛機要飛波浪形,尤其從山谷向山頂爬升時,飛多大的速度、仰角、馬力都必須很精準?!睍r任飛行大隊長劉松曾專門針對這一地形特征,帶領新飛行員在飛播實踐中強化訓練。他介紹,一些新飛行員經(jīng)驗不足,越過山頂后下降過程中不注意積累速度,若遇到下一座山比較高,有可能拉不上去,強行上山會有很大安全隱患,脫離重飛則造成時間和種子的浪費。
一次,劉松帶一名新飛行員作業(yè)時,看到前山高度差比較大,此時,距離飛機拉起的位置還有余地,他希望新飛行員能獨立判斷,便沒作提示,心里默念著“動呀,動呀”。隨著距離越來越近,看新飛行員還是“四平八穩(wěn)”,他直接上手把油門推滿,增加速度,平穩(wěn)拉升,飛機以最適合播種的高度平穩(wěn)越過山頭。
“再照你那么飛就要撞山了!”劉松輕松的話語卻讓新飛行員冒出了冷汗。這是劉松常用的教學方法,他在心里預判好安全范圍,然后不動聲色地等著新飛行員獨立判斷、操作,降落之后再細致講評,而不是率先提示,使他們產(chǎn)生依賴感、喪失主動性。
秦嶺的重重山巒就是飛播的重重考驗。年復一年,當年的“新飛”也成了“老飛”,飛播人越來越熟悉秦嶺的輪廓、氣流的脾性,完美通過了秦嶺的考驗,播下漫山遍野的生態(tài)林、經(jīng)濟林,讓秦嶺地區(qū)更美麗、更富饒。
(劉海洋、蘇延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