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啥時都是內容為王
現在許多同志都在使用微信。一天,某連黨支部過組織生活,一位士官問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組織生活的上級領導:“在瀏覽微信時,您記憶最深的文章是什么?”
領導說:“平常都喜歡挑話題新穎、思想深刻的文章看。這些文章看后印象比較深。”
士官又問:“一些包裝很花哨,卻沒有實質性內容的文章看過是否還有印象?”“印象大都不深?!?/p>
接著,這位士官說:“戰(zhàn)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同看微信是一個道理,思想政治教育關鍵在于內容是不是新穎、扎實,成為大家解疑釋惑的需要??涩F在有的政治機關和教育者不太顧及這個問題,過于看重形式,比如,重視網絡平臺有時超過了教育內容本身,網上的頁面花里胡哨,而教育的內容老舊又空洞,這是不是顧此失彼了?”
這位領導聽后頻頻點頭,覺得講得很有針對性,表示回去和機關同志好好研究這個問題。
筆者與這位士官有同感。不久前軍報曾刊登一篇文章,批評少數同志過于標新立異,輕易否定被實踐證明有效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心思和精力盡花在琢磨教育形式和外在的東西上,這都是心思用偏了。
近年來,網絡政工被推向前臺,各級都十分重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這是十分必要的。在信息時代,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會落后,資源就會匱乏,手段就會單調,就難以保證教育效果。但是網絡平臺畢竟只是手段,它無法代替鮮活的教育內容?,F在的問題是,有的單位一說網絡平臺很重要,就一門心思在網絡、手機、博客、微信、聊天室上做文章,忽視內容的提高和創(chuàng)新,個別的甚至把多年前用于教育的講課稿加以包裝,然后塞進網頁,便以為這就跟上了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了。其實,這就像廚師做菜一樣,如果食材是過期的,即使再加工、用再漂亮的碟子盛出來,讓人吃了也不是滋味。如果說,好菜品是好食材烹制出來的,那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以鮮活內容為支撐的。
搞新聞的人都知道一句行話,叫“內容為王”。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講“內容為王”。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不斷地鉆研業(yè)務,閱讀更多的理論,悟出更多的道理,豐富表達的語言,注重表現的藝術,才能真正贏得官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滿足官兵的精神需求,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應有的效果。
筆者指出一些同志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重視不夠,并不是說他們對此認識不清、本末倒置,或不熱愛本職,而主要是前文所說的“顧此失彼”,即重視了網絡、微信等載體,疏忽了對教育內容的研究、挖掘和創(chuàng)新。有的同志甚至在上級檢查思想政治教育情況時,動輒就將檢查組領到網絡學習室,展示網上開設了多少欄目、配了多少插圖、官兵有多少跟帖,很少介紹內容如何豐富、如何創(chuàng)新。這樣的教育效果自然也會有,但肯定也是有限的,官兵透過華麗的外表卻很少看到鮮活生動的內容,很快就會“翻篇”過去,“回頭率”也不會高。
網絡建設不會有止境,將來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發(fā)展。盡管當前部隊的網絡建設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總體來說已初具規(guī)模并見諸成效。在此基礎上,我們一定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好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始終把教育內容放在教育工作的第一位。而作為上級在檢查教育情況時,既要看教育手段,更要看教育內容。必要時,一些單位還可以組織教育內容比賽,讓官兵對教育內容進行點評,切實讓教育內容豐富起來、厚實起來,對官兵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作者單位:宿遷市宿豫區(qū)人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