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旅“青春駐北疆·忠誠鑄利劍”尋根之旅主題實踐活動。 王希之、李 偉攝
歷史的背影雖已遠去,精神的底色卻越來越清晰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薄峨防崭琛防锎笄嗌较碌娘L景,令人向往。某通信站就坐落在大青山下。
通往和林格爾的綠皮火車上,一支“尋根”隊伍悄然出發(fā)。路上,官兵們憧憬著目的地的蒼茫風景。只有同行的魏彬心里清楚,“那里沒有風吹草低,只有一茬茬默默堅守在大山下的通信兵?!?/p>
魏彬的父親曾是某通信站的一名老兵。小時候,她最喜歡聽“電話里的爸爸”講大山通信兵的故事。高考那年,她報考了軍校,畢業(yè)后也成為一名通信兵。
火車到站,一聲笛鳴將魏彬的思緒拉回。轉乘兩個多小時的汽車后,尋根隊伍終于抵達大青山腳下。大家發(fā)現(xiàn),大青山其實一點也不“青”,漫山遍野光禿禿的,全是石頭。順著山路走了半個多小時,尋根隊伍才找到了“藏”在半山腰上的通信站。
營門口,一排白楊樹潔白的身軀挺立在天地間,一根根枝杈向上蓬勃伸展??吹竭@排楊樹,魏彬想起父親曾說過,那是他們肩扛手抬,從幾十公里外移栽到營門口的。種了又枯、枯了再種,一棵棵白楊才在這荒涼的深山扎下根。
跨進營區(qū),碎石砌起的小院和幾排平房映入眼簾。不遠處光禿禿的山坡上,用石頭嵌成的“熱愛邊疆”四個大字格外顯眼。
山上的一花一木、一磚一瓦,無不蘊含著故事。走進榮譽室,一張張定格在時光深處的黑白照片,在60多歲的老工程師劉建國口中,變成一代代官兵背煤取暖、扛糧上山、推車修路的感人故事。聽著老工程師的深情講述,魏彬“電話里的記憶”也漸漸被喚醒。
離開通信站那天,老工程師對她講:“你跟你的父親很像,你們都有大青山上白楊的那股勁!”望著那風中的白楊,魏彬輕點手機,給父親發(fā)了這樣一條微信:雖然您錯過了我長大,但卻從沒缺席我成長。
這個通信站的白楊、那個通信站的老槐樹、另一個通信站的楊柳……在該旅那些地處偏遠山區(qū)的點位,總能發(fā)現(xiàn)類似的“精神圖騰”。每到一處紅色傳統(tǒng)起源地,尋根代表都會采集當?shù)氐哪嗤?,然后將泥土撒在旅機關樓前的大柳樹下,寓意“同根同源,同心同力”。
“大費周章地去挖掘這些老傳統(tǒng),真的有必要嗎?”剛踏上尋根之旅時,代表中年齡最小的上等兵姜雨池在心里犯嘀咕。
直到尋根隊伍走進二道白河連——“風雪老爺嶺”故事原型所在的連隊,姜雨池的想法才開始悄悄改變。
“劉云閣!到!王繼光!到!……”連隊正在組織晚點名。當喊到兩位英雄的名字時,全連齊聲答“到”。那一聲聲響亮的“到”,讓姜雨池感到震撼。
“這個傳統(tǒng)在連隊傳承20多年從未間斷。對官兵而言,每次點名答‘到’,都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敝笇T劉子月告訴大家。?
到底是什么樣的力量,激勵著這群年輕的官兵堅守使命?姜雨池在連隊榮譽室的展柜里找到了答案——
木勺、木盆、木桶、木枕頭……連隊的“傳家寶”靜靜躺在展柜中,保持著幾十年前的樣子。這些官兵們當年自制的生活用品,無聲地講述著一段自力更生、堅守使命的故事。
“那段不可遺忘的歷史”仿佛就在眼前。來到烈士雕像前,姜雨池的淚水不禁滑落。在“尋根日記”里,她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同樣的年齡,同樣的使命,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有人曾這樣說,改革就是既要勇于“變”,也要善于守住“不變”。歷史雖已遠去,前輩們的精神底色卻愈發(fā)清晰。從白山黑水到草原戈壁,再到齊魯大地,109名尋根代表,累計11天,行程11300余公里,深入到49個連排站點、紅色遺址,走訪慰問20多位老一輩通信兵。尋根隊伍一路前行、一路奔波,腳步愈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