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當兵,終生是兵
■張鳳坡
安徽省亳州市古城鎮(zhèn)退伍軍人馮登貴身殘志堅,永葆軍人本色的事跡令人感動。全國像馮登貴一樣的退伍軍人有很多,他們矢志國防、無私奉獻、服務社會,成為人民軍隊散落在社會中一張張流動的“名片”。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絕大多數(shù)軍人都要面臨退役這一角色轉(zhuǎn)變。軍裝離身,責任不變,兵味仍在,這是每一名有責任、有擔當、有情懷的退伍軍的選擇。兩年前,《解放軍報》刊登過一幅新聞照片,參加過邊境作戰(zhàn)、受傷退役的戰(zhàn)斗英雄劉發(fā)奎雖年近六十,但仍然堅持宣傳國防知識。在給學生軍訓時,他踢出的正步有板有眼,完全看不出是一名退役殘疾軍人。劉老為什么能夠保持如此高標準的軍人姿勢,無疑是軍人獨有的兵味使然。對于退役軍人來說,離開軍營越久,就越是懷念當兵的日子。生活中,他們努力保持兵味,用軍人的姿態(tài)做好每一件事,以此向當初的軍旅歲月致敬。
退役軍人的大局意識、國防意識、奉獻意識像一股清流,給人們帶來滿滿的正能量。今年以來,媒體公開報道過的退役軍人救人救火等事跡就有十余件。其中,四川航空公司3U8633航班機長劉傳健在飛機突遇險情的緊急時刻,果斷處置,成功備降,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一段史詩般的傳奇。退役軍人不僅有膽氣血性,而且有強烈的社會擔當。四川省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曾經(jīng)是有名的“麻風村”。軍轉(zhuǎn)干部林強在調(diào)研中了解到阿布洛哈村的情況后,立志摘掉“麻風村”的帽子。林強選擇到最危險的地方服務百姓,沒有軍人的擔當,怎能克服一個又一個擺在面前的困難?
軍人退役融入社會,會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與困難。人際關系需重新建立,各行各業(yè)需從頭學起,無論在部隊是多么出色的訓練標兵、業(yè)務能手,回到地方都要從零開始。新環(huán)境、新崗位,對于退役軍人來說就是新戰(zhàn)場。一朝當兵,終生是兵。在這種信念激勵下,廣大退役軍人講大局、做奉獻,在工作和生活中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退役軍人已步入老年。有的老兵身體患病,有的居住條件簡陋,有的經(jīng)濟收入不穩(wěn),盡管他們內(nèi)心不愿給國家、社會增添負擔,但黨和政府沒有忘了他們。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自己生活好了,他們時刻不忘回報社會,回報國家。
軍人為了國防,或奉獻了青春,或奉獻了一生,當他們退役進入社會,仍然以兵的身份要求自己。就像馮登貴一樣,充分利用自己懂政策的優(yōu)勢,擔任政策宣講員。十幾年來不忘初心,服務群眾,開著三輪車進行義務征兵宣傳,換一種方式為國防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像馮登貴這樣的老兵還有很多,他們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一心為社會作更多貢獻,讓軍人本色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