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印在懷?
1934年,謝覺哉踏上長征路,已經(jīng)50歲。他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秘書長,隨身帶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內(nèi)務(wù)部”的印章。長征途中,凡經(jīng)過危險區(qū)時,他都把印章掛在脖子上,藏在胸口前,時刻堅定著一個信念:印章就是紅色政權(quán)的象征。過草地,他把唯一御寒的毯子也扔掉了,卻把印章完好地保存著。
遵義會議后,謝覺哉隨隊繼續(xù)北上,正在患病的他盡管發(fā)著高燒,但只要一聲令下,他站起來就走。一雙腳軟得像踩著棉花,硬是咬著牙不停地趕路。
1935年5月,紅軍強渡大渡河前后,?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有時甚至急行軍百余里,謝老都咬牙堅持和同志們一道跋山涉水。夜里行軍,他的視力不好,高一腳、低一腳,經(jīng)常摔倒,可他始終沒有掉隊。
長征途中,上級給謝覺哉配備了馬匹,他不肯騎,總是讓給傷員或為同志們馱運行李。過草地時,由于病情的折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腳也腫了,林伯渠為他燒水、洗腳,讓他減輕病痛。草地的夜晚,籠罩著陰森的濃霧,寒風(fēng)刺骨,他和徐特立只能合蓋一條毛毯。
行軍路上,謝覺哉還把自己的青稞麥分給別的同志。他說,多一個人走完征途,就能為革命增添一份力量。過草地時,謝老也斷糧了,徐老又把自己省下的干糧給了謝老,兩人互相勉勵攙扶走出了茫茫草地。
多年以后,謝老講起長征的艱苦生活時,總是說:“看樣子是苦,但心里充滿希望,堅持走出草地,就是最大的快樂。甘與苦都是比較而言,快樂常常不在艱苦之后,而在艱苦之中?!?/p>
夜行馬燈
中央紅軍長征時,喜歡畫畫的黃鎮(zhèn)走一路,畫一路。畫著畫著,不知哪一天,一個人映入了眼簾:他戴著深度近視眼鏡,顴骨高高隆起,長長的胡須垂到胸前。左手提一盞馬燈,右手拄著拐棍,英姿勃發(fā)地走在長征隊伍里。?
這幅取名《夜行軍中的老英雄》的畫像,收入在《西行漫畫》的首篇,畫中人就是林伯渠。
1934年10月10日,林伯渠參加長征,任總沒收委員會主任,負責(zé)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籌集軍餉,后又擔(dān)任紅軍總供給部部長。?
長征出發(fā)時,紅軍指戰(zhàn)員每人攜帶15斤糧食,只夠食用兩個星期。漫漫征程,部隊供給越來越困難。林伯渠每到一地,就焦急地籌集和分配糧款。
有一次,他和戰(zhàn)士們?nèi)セI糧,當(dāng)?shù)乩习傩找驗閲顸h反動派的宣傳,把糧食藏起來,人都跑光了。走了好幾個村莊,才在一戶人家草席下的炕洞里,發(fā)現(xiàn)了200斤玉米。戰(zhàn)士們正要往口袋里裝,卻被林伯渠攔住了,非要弄清物主是誰。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認定物主是一戶中農(nóng),大家把信和錢壓在炕邊,才將糧食背走。
長征路上,無論是在崎嶇山路,還是茫茫草地,林伯渠都帶著他的5件寶:棍子、草鞋、糧袋、馬燈和軍包,與紅軍指戰(zhàn)員一起行軍。給他配的一匹馬,他卻很少騎,經(jīng)常用來馱輜重或供傷病員使用。
夜晚,林伯渠一手提著小馬燈,一手拄著拐棍,又開始忙前忙后。紅軍女戰(zhàn)士李堅真后來回憶說:他的小馬燈從不個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向大家。每次遇到河流沼澤,他幾乎都要用那根棍子,走在前面探路,引導(dǎo)大家安全通過。她用山歌唱道:
年過半百老英雄,又當(dāng)部長又當(dāng)兵。
山高水深何足懼,手舉馬燈照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