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返軍營
用“傳藝”開啟另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9年,李新建復員后被安排到西安航空學院工作,先后當過車工、工會干部、宣傳科和電教中心干事,但不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以軍人本色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先后被表彰為“技術革新能手”“西安市文明市民標兵”和“陜西省先進工作者”。
但生命里有了當兵的歷史,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李新建經(jīng)常逢人便說,是部隊給了他一切,自己復員后的幸福生活都歸功于部隊的培養(yǎng)教育。他記不清有多少次在夢里又回到熟悉的軍營,又見到親愛的戰(zhàn)友,又騎著馬背著手風琴、二胡和熱瓦甫,走進大漠戈壁和雪域高原去為官兵傾情演出。然而,為了悉心照顧臥病在床的老母親,他只能把再回軍營的想法一次次深埋心底。
1998年,李新建的母親離世。也就是在那一年,李新建申請了提前退休,迫不及待地背起行囊,踏上西去的列車,想再回老部隊看看。
幾經(jīng)輾轉(zhuǎn),他終于回到了魂牽夢縈的老部隊。雖然時隔幾十年,軍營已物是人非,但歷史還在,李新建當兵的印記就留在團史館里。而且,只要一踏進火熱的軍營,一看到朝氣蓬勃的戰(zhàn)士,李新建仿佛立刻回到了十八九歲的年齡,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為了再次體驗部隊生活,李新建不顧身體年邁,堅持住在老連隊,和戰(zhàn)士們一起出操、一起到菜地勞動、一起整理內(nèi)務。李新建發(fā)現(xiàn),雖然部隊的生活好了,可戰(zhàn)士們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還是相對比較單調(diào)。當時正逢全團要進行八一文藝表演,老前輩李新建試著“點撥”了一下連里的文藝節(jié)目排練,誰知僅僅培訓了幾天,經(jīng)李新建指導過的節(jié)目就一舉奪得團隊優(yōu)秀獎。團里得知這背后有“高人”指點,主動邀請李新建為全團70名文藝骨干進行集中培訓。
李新建怎么會不同意?他教戰(zhàn)士們唱秦腔、演小品,傳授快板、四葉瓦、鴛鴦板、安塞腰鼓的打法和技巧,手把手教他們跳新疆舞、西藏舞,恨不得將自己的“十八般武藝”毫無保留地授出。他還和官兵們探討部隊文化建設的需求,結(jié)合當時廣泛開展的“三互”活動,根據(jù)連隊的真人真事創(chuàng)編了對口快板《我和指導員結(jié)對子》、數(shù)來寶《點對點》等緊跟時代、內(nèi)容新穎的文藝節(jié)目,深受官兵好評。
之后,李新建老部隊附近的其它幾支部隊也邀他去培訓文藝骨干。在他老有所為、義務擁軍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后,駐陜西、山東、河南、廣州等地的許多部隊也紛紛向他發(fā)出邀請。
看到戰(zhàn)士們有對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的渴求,部隊有對基層文藝培訓的需求,李新建把一天當兩天、把晚上當白天,馬不停蹄地為提出邀請的部隊培訓文藝骨干。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李新建決定,把有文藝特長的老戰(zhàn)友們“請出山”。
2000年5月,由十幾位老戰(zhàn)友組成的“西安老戰(zhàn)士擁軍小分隊”在李新建的帶領下,開啟了文化擁軍之旅。
服務官兵
部隊和戰(zhàn)士的需求就是余生的人生追求
“部隊的大門為我們打開,但要去部隊還有幾個條件:一是身體必須好;二是才藝過人;三是不計報酬?!?/p>
“西安老戰(zhàn)士擁軍小分隊”成立之初,李建文就給隊員們列出了3個“苛刻”條件,之后更是制定了“面向部隊,服務基層,義務奉獻,不計報酬”的16字服務宗旨。
從走遍新疆所有的邊防團,到前往北京、廣東、河南等地的軍營去傳授技藝,擁軍小分隊的隊員們都是自掏路費、自備干糧、不收取一分錢培訓費。為了節(jié)省開支,不管路途遙遠,不論年齡大小,李新建和隊員們堅持只買火車硬座票,餓了就吃方便面和咸菜。時間一長,不少隊員就打起了“退堂鼓”,最初那批老隊員里,只有李新建和朱志杰、趙秀蘭、王芙蓉、蓋國恩、王寶瑜等老兵一直堅持始終,成為這支擁軍隊伍的忠實鐵桿。
然而,李新建的擁軍“花費”不止于此。由于提前退休工資低,加上之前常年照顧重病的母親,李新建平日的生活并不寬裕。但在部隊傳授技藝時,有時看到戰(zhàn)士們表演時缺少服裝、樂器和書籍,李新建都會盡己所能自掏腰包為他們購置。他還花費2萬多元買來材料,加班加點制作出600多條綬帶,寄給他在新疆培訓過的20多個部隊。
與戰(zhàn)士們在一起的時間越長,李新建和戰(zhàn)士們的感情就越深,越發(fā)盡心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1998年12月,在得知炮兵團戰(zhàn)士小毛探親在西安中轉(zhuǎn),為了省錢在火車站候車室坐了整整一夜時,李新建心里特別難受。他萌生出在家里騰出一間臥室開辟“家庭兵站”的想法。對于過往西安的官兵,李新建堅持接送、代買車票、免費提供食宿,臨走時還要給他們帶上一些土特產(chǎn)。多年來,這個“家庭兵站”已經(jīng)接待過往官兵300余人次。此外,李新建還積極幫助20多名退伍戰(zhàn)士在西安找到了工作,為6名大齡官兵成功介紹了女朋友。
家人對李新建“沒錢窮大方”的做法不是沒有意見,特別是在自己開火鍋店因為資金接續(xù)不上而關門時,他的兒子忍不住向父親李新建“興師問罪”:“為啥我開火鍋店你不給添一分錢,這些年卻要‘倒貼’十幾萬元去擁軍?”
“沒有部隊的培養(yǎng)教育,就不會有我的今天;沒有我的今天,哪有你的好日子!”李新建毫不客氣地訓斥了兒子一頓。直到2013年10月的一天,炮兵團戰(zhàn)士小徐探親路過西安,專門來看望李新建,正巧趕上他兒子回家,聽到小徐繪聲繪色地向父親講起團里官兵對父親如何想念,講起他們的節(jié)目在父親的指導下又取得了怎樣的成績時,他看到父親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那一刻,李新建的兒子突然有點明白父親這么多年的付出和追求。后來,在李新建的感召下,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加入了他的擁軍隊伍。
“我在部隊待了六年,是部隊教會我怎樣做人,怎樣工作,怎樣面對困難,這些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盡管離開了軍營,但部隊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地方。”20年來,李新建的人生和部隊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年復一年地重復著為官兵獻藝傳藝的啟程和歸途。從1998年開始,李新建和他的隊員們累計行程38萬多公里,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為170余個團以上單位義務培訓文藝骨干2萬多人。不少經(jīng)他培訓過的戰(zhàn)士立了功、提了干,有的還進入專業(yè)演出隊和文工團。2006年以來,李新建先后3次被評為“陜西省愛國擁軍模范”。2015年,他被評為“全國愛國擁軍模范”,他的這支擁軍隊伍也成為陜西省的擁軍名片,更名為西安市雙擁辦文化擁軍藝術團。
“部隊和戰(zhàn)士的需求就是我余生的人生追求?!崩钚陆ū硎?,愛兵為兵是他站好人生最后一班崗的不竭動力,只要生命不息,他的文化擁軍之旅就不會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