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能缺少奮斗精神
通向科學真理的道路既有高山峻嶺,又有激流險川,而邁向真理的每一步,都需要逢山開路、遇河架橋。而高伯龍則在這條路、這座橋上留下了奮力奔跑的身影。
高科技賽場的角逐,也是經(jīng)濟實力的較量。由于我國經(jīng)濟基礎比較薄弱,研制初期每年提供給高伯龍團隊的只是4萬元人民幣,而美國則是2億美元。要想在這場較量中取勝,注定了他們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艱辛、更大的努力。
高伯龍經(jīng)常說一句話:我們雖然缺錢,但是不能缺了志氣,不能缺了艱苦奮斗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干出名堂來!
他帶領課題組,找到一間廢棄的舊食堂,一磚一瓦地將它改造成簡陋的實驗室。由于激光器檢測要求嚴格,實驗必須保證在密閉條件下進行,還要盡可能減少環(huán)境影響,因此,他們電扇不敢用,窗戶不敢開,實驗室夏天就像一個“桑拿房”,悶熱無比。而冬天又成了“大冰窖”,陰冷潮濕。為了追趕實驗進度,他要么是赤裸上身穿條短褲,要么穿著厚厚的棉襖,沒日沒夜地干著,他就像那永遠停不下來的陀螺,不知疲倦、不辭辛勞地旋轉(zhuǎn)著。
研制之初,高伯龍連研制激光陀螺該選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大理石的膨脹率較低可以選用,為把有限經(jīng)費花在刀刃上,他就自己推著一個手推車,到長沙火車站施工場地撿些大理石邊角廢料拖回去使用。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濘不堪,工人師傅們怎么也沒想到,高伯龍竟然又來拉石頭。看到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已經(jīng)年過半百還這樣拼命,工人師傅被深深感動,一起幫他裝車又送出很遠很遠。
為了得到理想的數(shù)據(jù),高伯龍經(jīng)歷無數(shù)次的實驗。而每實驗一次,他都要推著裝滿了大理石的板車在實驗室和工地之間往返一次。長沙的夏天炎熱難耐,在太陽的炙烤下,大地仿佛都要裂開一個口子。而高伯龍穿著一件背心,硬是把幾百公斤的大理石推回來逐個試了個遍,終于得到了滿意的數(shù)據(jù)。
制作增益管是早期激光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高伯龍和科研人員跑遍了全國所有玻璃廠,但制作工藝始終達不到要求。面對大家的手足無措,高伯龍大手一揮:“自己干!”他帶領大家從頭開始,一點點摸索石英玻璃的制造工藝。炎熱的夏季,他穿著厚衣服站在火爐旁,全身被汗水浸濕,又被爐火烤干,衣服上顯示著一圈圈白圈。隨著汗浸白圈的增加,工藝水平也越來越高,他們終于吹出了一根標準的增益管。
1993年的下半年,是高伯龍和團隊開展激光陀螺研制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為早日交出工程化新型樣機,他滿腦子所想的除了鍍膜還是鍍膜,簡直著了“魔”。一天,他所帶的博士生向他征求畢業(yè)后去向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鍍膜!”那時,鍍膜機每天僅抽真空就要4個多小時。為了能夠節(jié)省時間,高伯龍每天天還沒亮就來到實驗室,提前開啟機器,等別人正常上班時,已經(jīng)完成了抽真空這一步驟。鍍膜工作一旦展開,連續(xù)十幾個小時機不能停、人不能離機,隨時盯著電子束光斑和計算機控制曲線,連間隙上廁所也找人盯。
在攻關的最后階段,高伯龍沒日沒夜地泡在實驗室,僅一個月時間體重就減了12公斤,老伴把飯送到實驗室,他卻埋怨老伴打斷了他的思路,老伴委屈地說:“以后再也不給你送飯了?!庇幸淮?,老伴給他送來雞塊,看他吃完后問:“這樣燉的雞塊合口不?”正在思考問題的高伯龍被突然驚醒,反問:“我剛吃的是雞塊嗎?”弄得老伴哭笑不得。在當年的夜班記錄本上,依然清晰地記載著他們“每月加28天夜班”的常態(tài)化攻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