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經濟學家、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以“如何消除結構性失衡”為題發(fā)表了演講。厲以寧直言,消除結構性失衡說了很久,但一直難以實現(xiàn)主要有四大原因,第一,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這樣就形成了行政主導下的結構性失衡。第二,長期以來政府的干預跟宏觀調控是結合在一起的。第三,各部門、各地區(qū)甚至是各個企業(yè)都有攀比的現(xiàn)象,很難做到在市場經濟道路上發(fā)展。第四,“發(fā)現(xiàn)錯誤”是很難的。
厲以寧認為,調整經濟結構就必須轉變發(fā)展方式,而轉變發(fā)展方式有兩大阻礙,第一是利益集團的阻撓,第二是轉變發(fā)展方式可能會造成失業(yè),影響社會穩(wěn)定。
厲以寧建議,必須要靠提高效率加以應對,分別是提高生產效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提高“X效率”。厲以寧特別分析了“X效率”——靠“打造企業(yè)與職工的共同目標,加大職工之間的融合度,樹立紀律以及通過工匠精神、勞模等表彰使得職工認同企業(yè)”等來提高效率。
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要講的題目是“如何消除結構性失衡”。
四大原因造成結構性失衡很難改變
其實,結構性失衡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它為何長期未改?改革有多大的難度呢?經過最近一段時間的考察,我發(fā)現(xiàn)結構性失衡的改革很困難,因為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想把結構性失衡在很短的時間內消除是不容易的。
結構性失衡之所以這么多年都沒有大的本質性的改革,是由四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中國曾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下,按照計劃經濟的原則,政府決定一切,很長時間內都是如此,即使已經改革開放了,但行政在經濟中起的作用始終是存在的。
第二,長期以來政府的干預跟宏觀調控是結合在一起的,行政命令和宏觀調控并未分開而是混在一起。這樣的話實際上行政手段的力量就更大,你要違背它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國有企業(yè)改革速度還比較慢的時候。
第三,各部門、各地區(qū)甚至是各個企業(yè)都有攀比的現(xiàn)象。比如,一旦經濟指標下來了,假定增長8%,我一定要想辦法超過8%;如果是8.5%,我一定是9%,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到在市場經濟道路上發(fā)展。
第四,“發(fā)現(xiàn)錯誤”是很難的,要真正發(fā)現(xiàn)錯誤,讓中央感覺到了,時間就很晚了,也就錯過了改革的最佳時機。
中國消除結構性失衡的關鍵在于改革
在中國進行經濟的結構性改革,關鍵在發(fā)展方式的“改革”。
如果堅持過去的發(fā)展方式,重數(shù)量、重速度,那不容易改,因為那種發(fā)展方式鼓勵了人們大搞重復建設、消耗資源,盡管產品賣不掉,積壓在倉庫里,可是他們完成了任務。所以對我們來說,當前最要緊的問題是真正做到消除結構性失衡,一定要改革發(fā)展方式,要從數(shù)量型的、速度型的改為質量型和在質量型下面講效益,這就是今天我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主要的部分。
當然改革會產生一些困難,如果是為了消除結構性失衡,就一定要想辦法在工作中注重產品質量,注重產品的推銷能力,擴大產品的市場。但又做不到,為什么做不到呢?一個是利益集團,他們對改革是持觀望的態(tài)度。還有一種情況是怕引起經濟中的一些副作用,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副作用就是失業(yè)。
今天的改革之所以要“碰硬的”,就是要消除利益集團在形成結構性失衡方面的作用,要真正通過改革,通過發(fā)展來增加就業(yè)人口。
重視“X效率”的發(fā)揮,提高企業(yè)效率
改革還需要改變效率的觀念。所謂效率有三種:
第一,生產效率。這是經濟學概念,主要是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是微觀意義上的,也是我們過去比較注重的。
第二,宏觀效率,宏觀效率在于資源配置。效率投入產出都沒有變,但配置的方式變了,組成了資產的重置,資產的重置就產生了新的效率,這是宏觀的經濟效率。
第三種效率,叫做“X效率”。X代表未知數(shù),效率按照投入產出的比例來看,這么多的投入和產出都是相應的,但為什么有時候效率遠遠不足?應該產出這么多,但沒有實現(xiàn),這就叫“X負效率”。
有分析認為“X負效率”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
第一,集體目標和個人目標不一致,集體目標被架空。
第二,微觀單位中意見不統(tǒng)一,或者有地方觀念,不能融洽。
第三,有些地方、個人不一定能擺脫惰性區(qū)。這就形成了經濟學中“從前不解決的問題”、“不知道的問題”由“X負效率”發(fā)揮效率。
要增加“X負效率”就必須要做到幾點:
第一條,集體目標和工人的個體目標不一致,就目標分解,求同存異。譬如說,把目標一分解,集體目標是大寫的ABCD,個人的目標是小寫的abcd,這其中一定有很多是一致的。比如,工廠希望能安全生產,職工希望平安回家,這個安全的目標是一致的;還有工廠希望能夠增加盈利,職工希望增加分配紅利,這個也是一致的;再來,工廠期望自己的聲譽高,工人認為在這樣的企業(yè)中工作感到很光榮,這也是一致的。
第二條,工人與工人之間不融洽怎么辦?各自后退一步,小事情不要計較。
第三條,克服惰性就要有紀律,還要有激勵。
第四條,員工對企業(yè)認同了,愿意為企業(yè)做事了,這樣效率就提高了。
怎么在“X效率”中去掉“X負效應”,讓“X效率”從負變?yōu)檎??如果沒有職工的積極性、認同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效率。調動積極性就應該從“X負效率”這方面去入手,“大國工匠精神”“勞模精神”這些都是出于使X負效率轉為“X正效率”的目的。
調動人的積極性要著重重視四類人群
調動人的積極性,需要著重地培養(yǎng)四種人:
第一種,新型農民?,F(xiàn)在的農民自己進學習班,自己參加各種知識培訓、技術培訓。因為他們的土地可以租給別人,也可以自己經營?,F(xiàn)在的農村跟過去也有所不同,農民成了集體公司的主人,農民在做很多服務業(yè)領域的工作——“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最后“1+2+3=6”,所以現(xiàn)在就叫“第六產業(yè)”。
第二種,新型的企業(yè)家。政府要一視同仁,這樣的話,大家才有積極性。產權保護是最要緊的,是創(chuàng)新的保障。
第三種,新型管理者。這可能是未來的方向,比如職業(yè)經理人,他們能把效率搞得更高,讓企業(yè)更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第四種,新型的營銷者。光有產品銷路是不夠的,還要有持久的競爭力,有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造。
所有的企業(yè)都要走這條路,農村、農民正在變,企業(yè)家有新的要求、新的希望。新的管理者可能是各種經理人,新的營銷者懂得市場的走向,這樣的話,我們消除結構性的失衡,也就是完成供給側結構方面的改革是有重要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