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共慶川藏兵站部巴塘兵站建站六十周年——
“今天咱們吃‘團結包子’”
■王 冰 王俊杰
川藏兵站部巴塘兵站官兵與駐地村民一起制作“團結包子”。黃 龍攝
巴塘縣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部,被譽為“高原江南、弦子故里”。川藏兵站部巴塘兵站自20世紀60年代建站以來,與駐地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
8月13日,巴塘兵站迎來建站60周年紀念日。一大早,夏邛鎮(zhèn)孔打伙村村民劉登碧就招呼同村的姐妹們,帶著大蒸鍋和一些新鮮食材來到兵站。她們要做頓“團結包子”,與官兵們一起慶祝兵站建站60周年。
為了讓官兵中午能吃上“團結包子”,劉登碧與姐妹們分好工后,緊張有序地忙碌起來。她們將面粉加水揉成面團,在大盆里放入土豆、五花肉、排骨,撒入蔥、姜、蒜、芹菜等食材,不一會兒,一大盆色香味俱全的包子餡就調制完成。待面團醒好,劉登碧熟練地用搟面杖將面團搟成比面盆還要大的面皮,放上餡料、包起面皮,一點點折疊成環(huán)形,包成一個直徑五六十厘米的“團結包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放進籠屜里。
一個籠屜只能蒸一個包子。劉登碧為什么要把包子做這么大?巴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次仁曲措告訴筆者,巴塘這道“團結包子”美食原來叫作“蒸肉”。1950年,解放軍第十八軍進藏南路先遣支隊進軍西康省解放巴塘,所到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當地群眾發(fā)自內心地敬佩“金珠瑪米”。為表達對“金珠瑪米”的感激之情,巴塘群眾按宴請尊貴客人的習俗,蒸制珍貴的“蒸肉”款待他們。由于平常的蒸籠籠屜太小,蒸出的包子數量有限,他們便到寺廟借來大籠屜,一籠只蒸一個大包子,一個大包子夠許多人食用。為紀念那段難忘的歷史,表達藏漢團結、軍民同心的情誼,藏族群眾把“蒸肉”改名為“團結包子”。從那以后,這個傳統(tǒng)延續(xù)至今。每逢重要節(jié)慶,巴塘群眾都會制作“團結包子”慰問駐軍官兵。
“開飯啰,今天中午咱們吃‘團結包子’!”當劉登碧和姐妹們抬著冒著熱氣的“團結包子”走進飯?zhí)脮r,官兵們一片歡騰。軍民圍坐在一起,一邊品嘗香噴噴的“團結包子”和香甜的酥油茶,一邊欣賞精彩的巴塘弦子表演,現場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