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顧建文,著名腦外科專家,博士導師,解放軍第306醫(yī)院院長,主任醫(yī)師,全軍神經外科副主委,中華醫(yī)學會理事。
高級別動脈瘤是指Hunt-Hess分級Ⅳ-Ⅴ級的動脈瘤,占動脈瘤的20%~30%。1956年,Botterell將動脈瘤的病人按出血后病情輕重分為五級:
Ⅰ級:出血少,意識清醒,無神經功能障礙。
Ⅱ級:出血少,意識清醒,輕度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動肢神經癱瘓、頸項強直等。
Ⅲa級:出血中等,嗜睡或模糊,頸項強直,有或無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Ⅲb級:出血中等或量多,有明顯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并呈進行性加重。
Ⅳ級:老年患者,出血量少,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較輕,但有嚴重的血管疾病。
Ⅴ級:垂危病人,有中樞神經系統衰竭或去大腦強直表現。
美國動脈瘤協作研究組稍加修改提出如下標準:
Ⅰ級:無癥狀:在末次出血后完全恢復。
Ⅱ級:輕度:神志清楚,有頭痛,無重要神經功能障礙。
Ⅲ級:中度:①昏睡,有頭痛和頸項強直,無大腦半球功能障礙;②清醒,出血后基本恢復,遺有大腦半球功能障礙。
Ⅳ級:重度:①神志不清,但無重要神經功能障礙;②昏睡或反應遲鈍,有大腦半球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精神癥狀)。
Ⅴ級:去皮質強直,對刺激反應消失。
高級別動脈瘤病情兇險,進展快,病死率高達60%~90%。Yasargil等認為高級別動脈瘤早期因彌漫性腦腫脹、手術及麻醉難度高等,不主張早期手術。但高級別動脈瘤早期再出血及血管痙攣的比率高,常常導致患者預后不佳甚至死亡。高級別動脈瘤的治療在臨床上一直存在較多的爭議,傳統觀點認為高級別動脈瘤病情危重,急性期出血可能尚未停止,顱高壓以及彌漫性腦腫脹的存在,使手術風險高,多采取保守治療,待病情好轉后再行手術。近來學者發(fā)現保守治療或延期手術并不能改善患者預后,甚至很多患者在等待手術時機的過程中因血管痙攣、動脈瘤再次破裂而死亡。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積極手術治療。
動脈瘤的手術治療主要有手術夾閉和介入栓塞兩種方式,至于選擇何種方案目前尚無一致意見。ISAT試驗前期結果提示,短期隨訪介入治療對患者的殘死相對和絕對危險明顯比手術組低,其原因可能有:(1)介入術前準備時間短,可為病人贏得時間,減少動脈瘤再破裂風險;(2)手術時間短,無需開顱,對腦組織損傷??;
(3)術后并發(fā)癥少,肺部感染、癲癇發(fā)生率低;(4)部分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患者無法手術治療仍然可選擇介入治療。但最近國內研究提示手術或介入治療對患者預后的改善沒有差異,但對于合并顱內血腫及顱高壓的患者,手術優(yōu)于介入,其優(yōu)勢在于:不僅可以夾閉動脈瘤而且可以清除血腫,從而降低血管痙攣的發(fā)生;術后去骨瓣減壓可以緩解顱高壓,有效降低腦梗塞發(fā)生。
關于手術時機的選擇也存在爭議,近年來較多學者認為早期手術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預后,主張對于高級別動脈瘤一旦診斷明確,無論采取何種治療方式都應積極早期治療。
是否所有高級別動脈瘤患者早期積極治療均有意義?對此不同學者見解不同,一些學者認為Hunt-HessⅤ級的患者處于瀕死狀態(tài),急診手術可能加速死亡,因此主張保守治療,待病情穩(wěn)定,Hunt-Hess積分升至Ⅲ級或以上時再行介入或夾閉手術。認為Ⅴ級動脈瘤雖然術后預后不佳,但仍有救治希望,合并顱內血腫或腦疝形成者優(yōu)先考慮手術治療。
文獻報道夾閉動脈瘤前行腦室外引流會增加動脈瘤再次破裂的風險。腦室外引流可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1)血性腦脊液的引流減少了血管痙攣的發(fā)生(2)通過腦脊液的釋放較好地降低了顱內壓;(3)通過引流管注入尿激酶加速了腦室內出血的廓清,尤其對于腦室鑄型患者療效顯著;(4)降低腦積水的發(fā)生等。
總之,高級別動脈瘤治療棘手、預后不良率高,但早期積極救治,仍可能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