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徐占虎 發(fā)布:2025-10-25 07:25:54
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紀念日之際,聆聽3位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珍藏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無聲的紀念 誓言的回響
硝煙散盡,精神永存。
許多抗美援朝老兵的家中,都珍藏著當年從戰(zhàn)場上帶回來的老物件。這些老物件,帶著斑駁的印記,靜置在歲月長河里。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它們一默如雷,承載著鮮為人知卻動人心弦的故事——觸摸它們,便是觸摸一份珍貴的記憶,一段鮮活的歷史,一種不朽的精神。
今天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5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我們走近3位抗美援朝老兵,循著那些“無聲的紀念”,回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品讀志愿軍官兵“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誓言背后的英勇無畏,更好地傳承弘揚抗美援朝精神。
——編 者

李澤林展示珍藏的楓葉標本。

李澤林珍藏的彈殼筆筒。
宣傳干事李澤林
兩片樹葉和一個彈殼
猶記戰(zhàn)地楓葉紅
■李陽 張?zhí)?/p>
1952年11月25日,歷時43天的上甘嶺戰(zhàn)役結(jié)束。不久,志愿軍第9兵團第24軍接替上甘嶺陣地防務。1953年2月,時任第9兵團政治部宣傳干事李澤林與駐兵團新華社記者蔡辛共同前往上甘嶺陣地慰問官兵、深入采訪,與官兵一起戰(zhàn)斗生活了7天。那7天的經(jīng)歷,李澤林“一輩子都無法忘懷”。
離開上甘嶺陣地時,李澤林特意帶回兩片楓葉和一個彈殼留作紀念。如今,這兩樣紀念品,已被他細心地珍藏了72年。前不久,筆者前往江蘇省軍區(qū)南京第十六離職干部休養(yǎng)所,看望95歲的李澤林,聽他講述楓葉和彈殼背后的故事。
回憶初上陣地時的情景,李澤林記憶猶新:“我們當時給前線的戰(zhàn)友帶了兩斤水果糖。那天,我們貓著腰走進彎彎曲曲的坑道,給大家分糖吃。當時官兵生活補給不足,水果糖難得一見。戰(zhàn)友們圍過來領糖,被硝煙熏得黝黑的臉上,都帶著笑容?!?/p>
戰(zhàn)斗條件雖然艱苦,但官兵們的昂揚斗志,給李澤林留下深刻印象:“上甘嶺戰(zhàn)役打得慘烈,那么多戰(zhàn)友付出生命。第24軍接防后,官兵們干勁斗志都很足,許多人寫下決心書,表示要繼續(xù)守好這片英雄的陣地。”
那時,上甘嶺陣地上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告一段落,但零星戰(zhàn)斗從未停止。“官兵隨時待戰(zhàn),一旦有任務,馬上就投入戰(zhàn)斗狀態(tài)?!崩顫闪诌€記得,當時部隊經(jīng)常組織小分隊突襲敵人,官兵們總是爭相請纓。任務結(jié)束撤離時,大家又搶著擔負后衛(wèi)任務,冒著危險掩護戰(zhàn)友轉(zhuǎn)移。
戰(zhàn)斗間隙,李澤林曾隨第24軍的戰(zhàn)友們,一起清理上甘嶺戰(zhàn)役期間犧牲烈士的遺體?!澳菚r候沒有條件,每位烈士只有一個白布袋收殮?!崩顫闪志従徴f道,“當時我去收殮的時候,從一位烈士身上發(fā)現(xiàn)一封他妻子寫來的信件,還附了一張照片?!?/p>
說起信的內(nèi)容,李澤林的眼圈紅了起來。信上這樣寫道:“我們?nèi)叶己軖炷钅?,你的小女娃又長大了,天天叫爸爸、爸爸。你走的時間也不短了,現(xiàn)在我把你女兒的照片寄給你,你看一看。你在朝鮮要英勇作戰(zhàn),爭取立功,我們等你回來?!?/p>
李澤林說,每每想到那封信,想到那位犧牲的戰(zhàn)友,他心里就很難過。他把信的內(nèi)容記在心里,寫到稿件里,回到祖國后又講給身邊人聽,讓人們銘記烈士的犧牲奉獻。
上甘嶺的任務結(jié)束后,李澤林很想帶點紀念品返程。他本想帶塊石頭,但陣地上的石頭都被炸得粉碎,甚至和烈士的血肉混在一起?!跋氲竭@里,我就不忍心帶了?!崩顫闪终f。
讓李澤林驚訝的是,當時陣地的后山上,竟然立著一棵楓樹。槍林彈雨中,這棵楓樹幸運地存活下來,殘留的葉片紅得格外耀眼。
“這棵楓樹就像我們的英雄一樣,堅毅頑強,英勇無畏?!崩顫闪终聝善瑮魅~,后來做成了標本。陣地上有很多彈片、彈殼,李澤林又撿了一個口徑較大的彈殼,后來做成筆筒,使用多年。
“看到這兩片楓葉和這個彈殼筆筒,我就會想起在朝鮮的日日夜夜,想起那些浴血奮戰(zhàn)的英雄?!睉?zhàn)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志愿軍官兵的英雄身影,永遠挺立在李澤林的心中。

唐兆賢近照。

唐兆賢(中)與戰(zhàn)友鄭長暉(左)、應家琪(右)赴朝前合影。
海軍老兵唐兆賢
一張老照片
清川江口布雷陣
■高卓妍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用一場打出國威軍威的偉大勝利,拼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鮮為人知的是,成立不久的人民海軍,也參加了這場正義之戰(zhàn)。
1953年春,根據(jù)上級命令,原華東軍區(qū)海軍抽調(diào)17名水雷和航海專業(yè)骨干組成“精干小分隊”,在掃雷大隊大隊長孫公飛的帶領下奔赴抗美援朝戰(zhàn)場,在清川江口執(zhí)行布設水雷任務。他們克服重重困難,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成功布設水雷陣,炸沉敵登陸艦1艘,為阻止敵人在朝鮮三八線以北再次登陸作出貢獻。
今年92歲的老兵唐兆賢,就是這支小分隊的成員之一。秋日,筆者走訪了唐兆賢,跟隨他的講述,重溫那段戰(zhàn)斗故事。
“我們是臨時組成的隊伍,當時我在武昌艦任水雷班長。這是我和西安艦水雷班長鄭長暉、長沙艦水雷班長應家琪入朝前在安東(今遼寧省丹東市)拍攝的照片。我們都是17人小分隊的成員。拍下這張照片后的第二天,我們一起奔赴朝鮮?!陛p輕摩挲著一張老照片,唐兆賢的記憶閘門緩緩打開。
據(jù)唐兆賢回憶,當時布雷時間緊、難度大,他們抵達朝鮮后,很快投入準備工作,反復研究確定了布雷方案。1953年4月10日晚,在夜幕掩護下,小分隊登上布雷船,悄悄前往預定海域。
唐兆賢記得,當時江面上一片漆黑,他們小心翼翼地躲避著敵人的監(jiān)控??沙霭l(fā)沒多久,敵人的高速巡邏艇突然出現(xiàn)在江面上,打著探照燈巡邏?!拔覀兞⒓赐O麓?,無聲地漂浮在水面上,屏氣凝神等待了約15分鐘?!碧普踪t回憶,敵人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趁著巡邏艦駛離的當口,小分隊密切協(xié)作,用時約1小時,在預定水域布設了90枚中型和小型水雷。
1953年4月底,敵人在清川江口進行試探性登陸,1艘登陸艦觸雷沉沒。由此,敵人放棄了登陸企圖。
《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訂前夕,已經(jīng)回到祖國的唐兆賢和其他5名戰(zhàn)友再次接到赴朝命令,執(zhí)行清川江口排雷任務,保障航道暢通?!八自诤K薪炼嗳眨P蝕嚴重。該怎么處理這些水雷?有兩個辦法,一是就地引爆,二是人工拆除?!碧普踪t說,為減少爆炸的不利影響,他們決定采取拆除的方式排雷。
有的水雷因銹蝕嚴重擰不開蓋子,唐兆賢和戰(zhàn)友冒著生命危險,用鐵錘敲打水雷擰下蓋子,再剪斷電線、取出引信。每敲一下,受到震動的水雷都有爆炸的危險?!爱敃r顧不上想太多,只想盡快排雷。要是真的不幸犧牲,把生命獻給祖國,那也是我們的榮幸?!被貞浲?,唐兆賢說。
1983年,唐兆賢轉(zhuǎn)業(yè)回到家鄉(xiāng)浙江省金華市,參與地方建設。如今,唐兆賢年事已高,但他仍積極參加紅色宣講活動。作為當?shù)亍凹t色老兵宣講團”的一員,他一遍遍向人們講述當年布雷排雷的經(jīng)歷?!斑@段歷史應該被銘記,只要我還能講,就會把這段故事講下去。”唐兆賢說。

段保貴(右)在紅色宣講活動中與江西省余干縣人武部文職人員交流。

段保貴珍藏的粗布口袋。
運輸隊員段保貴
一個粗布口袋
念念不忘炒面味
■游琦 章明
家住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的抗美援朝老兵段保貴,珍藏著一個粗布口袋。口袋早已泛黃,邊角處磨出了毛邊,仔細觀察還能看到幾處縫補痕跡。這個口袋,承載著老人刻骨銘心的戰(zhàn)場記憶。
1952年初,段保貴參軍入伍,隨部隊奔赴抗美援朝戰(zhàn)場,被分到某部運輸連。臨行前,母親用粗布為段保貴縫制了一個口袋,供他日常使用,他便用來裝部隊配發(fā)的口糧。
當時,志愿軍官兵的口糧以炒面為主。多年過去,段保貴仍記得炒面的滋味?!拔覀兡菚r候吃的炒面干巴巴的,難以下咽,吃到肚子里甚至冒酸水?!倍伪YF回憶,因冬季氣溫低,下雪天濕度又大,炒面容易凍結(jié)成硬塊。他當時特意在口袋里放了塊石頭,食用前先把凍硬的炒面砸碎,再拌點雪水咽下去。
“哪怕是凍硬的炒面,在我們眼里也十分珍貴?!倍伪YF記得,向前線運送物資的路上,他和戰(zhàn)友們曾多次遭遇敵人襲擊。一天深夜,他隨運輸隊執(zhí)行送糧任務,行至一片開闊地時,敵機的轟鳴聲突然劃破夜空?!罢◤棑糁辛诉\糧車,滿車物資瞬間被火光吞沒?!倍伪YF的身體微微顫抖,一邊用手比畫著一邊說,“當時我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要趕快搶運糧食?!?/p>
段保貴冒著炮火爬上運糧車,但火勢越來越大,沒能把糧食搶運出來。由于敵人炮火密集,無奈之下,運輸隊員們退到一處坑道中。轟炸結(jié)束后,敵人繼續(xù)封鎖陣地,他們被困三天三夜。當時其他戰(zhàn)友隨身攜帶的干糧袋都已見底,段保貴因平時吃得比較節(jié)省,粗布口袋里還留有一些炒面。
“我把炒面拿出來分給大家吃,大家你推我讓,誰也不肯多拿一點。有個戰(zhàn)友餓得直冒冷汗,我趕緊把自己的那份炒面勻給他?!崩先嘶貞?。
除了同甘共苦的戰(zhàn)友情,段保貴的粗布口袋,還見證了志愿軍官兵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段保貴記得,有一次運輸隊路過一個小村莊,看到一位大娘正哄著餓得哇哇大哭的孫子,眼中滿是無助。得知大娘家中缺糧,段保貴毫不猶豫打開自己的粗布口袋,將一半炒面留給大娘。幾天后,運輸隊再次路過那個村子,又遇見那位大娘?!按竽锊恢獜哪睦锱獊硪话岩肮?,硬是塞給我們。那野果酸酸甜甜的,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果子?!倍伪YF笑著說。
1954年退役返鄉(xiāng)后,段保貴把隨自己“戰(zhàn)斗”了幾年的粗布口袋清洗干凈,珍藏起來。這些年,每當有中小學生來家里聽戰(zhàn)斗故事,老人總是拿出口袋,給孩子們講炒面的故事,教育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最近,江西革命軍事館征集紅色文物,段保貴打算把粗布口袋捐出去。他希望能讓更多人銘記歷史,記住“炒面的滋味”。
(本文照片由受訪者供圖)
制圖:扈 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