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徐占虎 發(fā)布:2025-10-12 06:31:34
類型構成更全面 選拔標準更完善 訓練手段更豐富
航天員隊伍選拔培養(yǎng)邁上新臺階
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左)與陳中瑞在空間站組合體艙外工作(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解放軍報訊 記者高立英、特約記者占康報道:金秋,神舟二十號乘組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杰從中國空間站向祖國發(fā)回祝福。3次飛天、6次出艙,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陳冬,成為中國目前累計飛行時間最長、出艙次數(shù)最多的航天員。
近年來,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為牽引,我國航天員隊伍類型構成更全面,選拔標準更完善,訓練手段更豐富,航天員隊伍選拔培養(yǎng)邁上新臺階。從“藍圖繪夢”到“奮斗圓夢”,中國航天事業(yè)實現(xiàn)歷史性、高質量、跨越式發(fā)展,中國航天員隊伍越來越壯大,形成類型豐富、結構合理的航天員方陣,成為中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穩(wěn)步邁進的生動注腳和縮影。
2021年,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成為中國空間站首批訪客,開啟了中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模式。幾年來,中國空間站接納了9個任務乘組進駐,進行了6次“太空會師”,累計有23名中國航天員、27人次進入太空,駐留周期從3個月延至6個月。航天員乘組從航天駕駛員發(fā)展到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航天載荷專家的“多元”組合,各項空間應用實驗有序展開,常態(tài)化展開太空作業(yè),不斷刷新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長紀錄。
伴隨著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每年兩次常態(tài)化實施載人飛行任務,中國航天員常駐太空,第二批、第三批航天員進入黃金飛行期,在太空飛行任務中擔當重任,圓滿完成各領域實(試)驗與應用、出艙維修維護等任務;第四批10名預備航天員已經(jīng)正式入隊,按計劃有序參加訓練任務,逐步成為后續(xù)航天任務的骨干力量。
航天員類型構成更豐富,涵蓋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航天載荷專家3類。首批男航天員全部來自空軍現(xiàn)役飛行員;第二批航天員共7人,包括女航天員劉洋、王亞平;2020年,第三批18名航天員入隊,不僅從空軍選拔了航天駕駛員,還從工程技術人員和科學家中選拔了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航天載荷專家;第四批航天員首次從陸??宅F(xiàn)役飛行員中選拔8名航天駕駛員,并首次面向港澳地區(qū)選拔2名航天載荷專家。
統(tǒng)籌考慮空間站任務和載人登月任務,航天員選拔標準更完善。隨著航天員選拔對象不斷拓展,相應的選拔方法也在不斷改進優(yōu)化。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建立了包括基本條件、臨床醫(yī)學、生理功能、心理等一系列航天員及飛行乘組的選拔方法與標準。近年來,針對中長期飛行及后續(xù)任務要求,他們創(chuàng)建了血液重新分布適應性選拔新技術和心理素質評價模型,創(chuàng)建了噪聲敏感性選拔方法和標準,確保了醫(yī)學選拔的全面有效和安全高效;建立了航天員崗位必備職業(yè)基本素質特征及預測評價模型,創(chuàng)建了多種職業(yè)素質考察技術。
根據(jù)任務需求,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不斷探索科學有效的航天員訓練方法。近年來,他們突破了模擬失重等關鍵技術,創(chuàng)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員出艙活動訓練體系,形成了全任務飛行程序訓練方法。訓練中,他們更加注重航天員能力培養(yǎng)和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讓航天員深入工程研制一線,積極參與飛行任務手冊編寫、方案制訂等。他們充分利用空間站虛擬現(xiàn)實系統(tǒng)、混合現(xiàn)實訓練系統(tǒng)等新技術手段,開展互動反饋沉浸式訓練,提高了航天員訓練效率。隨著載人登月任務的訓練模擬器研制完成,相關訓練任務隨即展開。該中心還開設了與地質有關的課程,并安排航天員到野外實習,進行地質考察等訓練。
筑夢“天宮”,未來已來;望月千年,行則將至。新時代新征程,中國航天員將繼續(xù)眺望星辰大海、胸懷赤膽忠誠,不斷探索浩瀚宇宙、建設航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