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王一亙 發(fā)布:2025-07-06 06:25:35
記者沿線追尋十八軍進藏足跡,感悟新時代傳人風采——
雪山上吹來清朗的風
■解放軍報記者 張磊峰 馬嘉隆 王 越
題圖:駐藏某部組織官兵到“將軍崖”開展祭奠活動(資料照片)。張照杰攝
夏日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大地,珠穆朗瑪披上金輝。
驅車高原,記者探訪十八軍進藏故地、日喀則抗震救災現(xiàn)場等地,聆聽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響。
高原的風,吹不散英雄的故事;雪山的雪,遮不住信仰的光芒。
75年前,十八軍將士叫響“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的豪邁誓言,開啟一段偉大的征程;今天,十八軍傳人扎根邊疆、守邊固防,在雪海云天踐行著熱愛邊疆、奉獻邊疆、保衛(wèi)邊疆、建設邊疆的鏗鏘誓言。
“……大軍西進一揮間,二次長征不畏難;數(shù)月艱辛臥冰凌,世界屋脊紅旗展……”重溫時任十八軍政委譚冠三的豪邁詩句,記者不禁心潮澎湃——究竟是怎樣一股精氣神,凝聚成“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成為這支軍隊永葆堅強黨性、嚴明紀律和過硬作風的精神支柱。
從《進軍守則》到《抗震救災8條紀律嚴令》——
人民軍隊的本色永遠不變
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6.8級地震災后安置點,一排排保溫板房整齊有序。
“金珠瑪米亞古都(藏語,意為解放軍好)!”看到身穿迷彩服的記者,鄉(xiāng)親們紛紛露出發(fā)自內心的笑容,盛情邀請記者喝杯酥油茶。
古榮村村民旺加告訴記者,震后第一個難眠之夜,他記憶猶新。
今年1月7日夜,氣溫接近零下20攝氏度。第一頂帳篷給群眾住,第一口熱飯給群眾吃……天黑前,在人民子弟兵和各界救援力量幫助下,受災群眾住進了保溫帳篷。帳篷外,已忙碌了一天的官兵仍在連夜奮戰(zhàn),累了就裹緊大衣在冰冷的車廂里湊合睡一會兒。
“群眾對我們高度信任、高度依賴?!痹鴰ш爦^戰(zhàn)在救災一線的某連指導員李耿說,他們始終把尊重民俗、嚴守紀律作為第一準則,自覺遵守上級制訂的《抗震救災8條紀律嚴令》《協(xié)助群眾搜索清理物資財產(chǎn)12條注意事項》等規(guī)定,從一言一行、點點滴滴做起,嚴守鐵的紀律。
“必須秋毫無犯、完璧歸趙?!薄案咴吥7稜I”二級上士朱寶成和戰(zhàn)友晝夜奮戰(zhàn),先后從廢墟和危房中搜索清理出近萬元現(xiàn)金和許多貴重物資。當找老鄉(xiāng)核實財產(chǎn)簽字時,他們常聽到淳樸的回答:“不用簽字,相信!相信!”
“藏族群眾對解放軍的信任,源遠流長?!苯Y合政治整訓開展討論交流時,朱寶成深有感觸地說。
歷史的天空,常有相似的星光輝映。當年,在困難重重的進藏路上,十八軍將士也是人手一本《進軍守則》,時時翻閱牢記。
在西藏軍區(qū)軍史館內,記者看到一本泛黃的《進軍守則》。軍史館講解員李辰告訴記者,十八軍進藏前,專門對藏地的軍情、社情和風俗習慣進行全面調研,擬定了這份包含34條具體內容的行為準則。
“寧可餓斷腸,也不征民糧;寧可風雪寒,也不進民房。”從昌都向拉薩進發(fā)的過程中,十八軍多次斷糧。官兵寧可喝糊糊、吃野菜,也堅決遵守群眾紀律、尊重民族信仰——做飯不砍藏胞山上的柴,軍馬不吃藏胞草場的草……鐵一般的紀律,讓西藏人民認識了十八軍,認識了解放軍,認識了共產(chǎn)黨。
一路行軍,一路為群眾看病送藥、砍柴挑水、翻蓋新房。1952年下半年,進藏部隊抵達邊防要地,把五星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很快,一首新民謠在藏漢同胞間傳唱:“哈達不要多,只要一條潔白的就好;朋友不要多,只要一個解放軍就好……”
“保持車距車速,不能隨意鳴笛”“注意路上穿行的牛羊,及時停車讓行”……西藏軍區(qū)某運輸旅一名領導告訴記者,時至今日,部隊車隊每次出發(fā)前,都會組織駕駛員及帶車干部背記行車紀律和群眾紀律,要求大家自覺尊重藏族同胞風俗習慣,做到沿途不擾民。
千里行車,一路贊歌。十八軍當年播撒的“嚴明紀律、秋毫無犯”的種子,已在青藏高原生根發(fā)芽,綻放絢爛之花。
從“鑿開皮康崖”到“死也必須是在勝利后”——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歷久彌新
6月的高原,仍是冷風呼嘯。海拔4500多米的駐訓場上,陸軍某旅“陽廷安班”班長張王超帶記者看他們剛修筑的防御工事。
“戰(zhàn)友們風雨無阻,平均每人用壞6把鐵鍬、鎬頭,雙手多次磨出血泡……”張王超告訴記者,受領任務后,全班連續(xù)奮戰(zhàn),在凍土上“鑿”出完備的防御工事,提前完成任務。
困難面前不怕苦,危險面前敢沖鋒。60多年前的戰(zhàn)斗中,英雄班長陽廷安高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帶頭沖鋒,班長犧牲了、副班長指揮,副班長犧牲了、老兵指揮,全班8名戰(zhàn)士7人犧牲,連續(xù)攻克20多個碉堡,被國防部授予“陽廷安班”榮譽稱號。
記者翻看“陽廷安班”班史,一股穿越時光的血性虎氣躍然紙上——
那次比武,時任班長肖攀在武裝奔襲中不慎摔倒,右小腿被尖石劃出一道長長的口子,仍堅持到最后;
一次演練,時任班長劉先川左腳陷入淤泥掙脫不出。為順利完成主攻任務,他干脆甩掉作戰(zhàn)靴,赤腳帶領戰(zhàn)友沖鋒,身后留下一串帶血的足跡……
“現(xiàn)在武器裝備精良了,思想作風的武裝也必須跟上……”訓練之余,一場場深化政治整訓、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討論辨析火熱進行。
“面對困難,咱絕不放棄,不能給前輩丟人!”“陽廷安班”戰(zhàn)士宋貴川的發(fā)言,將記者思緒引向那座精神豐碑的源頭。
敏拉山皮康崖,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深淵?!澳鞘顷笈R才啦簧先サ钠た笛隆保?shù)夭孛裨@樣提醒執(zhí)行筑路任務的十八軍某部官兵。
“我們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官兵的回答斬釘截鐵。
極度嚴寒中,官兵徒手攀上刀砍斧削般的陡崖,從崖頂用繩子吊著懸空打眼放炮。山風吹來,人像鈴鐺在空中晃。經(jīng)過兩個月艱苦奮戰(zhàn),終于鑿出一條3米寬的公路。
進藏之路,山重水復。剛過懸崖,一座大山又橫亙面前。
海拔6000多米的雀兒山,三分之一路段為永久凍土層,一鎬下去只留下一個白點。官兵毫不畏懼:“這里氣溫是零下30攝氏度,開水沸點是80攝氏度,而我們的斗志是100度!”
大家將樹枝和木材放在地上燒,烤化一層、挖掘一層,就這樣一米一米推進,憑借頑強毅力最終打通天險。
昔日的皮康崖、雀兒山已經(jīng)攻克,強軍征程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見證著英雄傳人的奮勇沖鋒。
某旅“紅九連”排長陳航有一次出國參賽,在第一天的定向越野課目中不慎腳踝韌帶撕裂。堅持完賽后,腳踝已腫得像饅頭。后面的比賽環(huán)節(jié),裁判好幾次問他能不能堅持,他高喊:“I can do it!”
最終,我軍參賽隊團結拼搏獲得佳績,陳航也獲得“剛強性格獎”。
“沖鋒早已成為我的肌肉記憶,就算死也必須是在勝利后!”陳航的這句話,正是新時代官兵擔當奮進的生動寫照。
從“一切聽從黨安排”到“打起背包就出發(fā)”——
黨指向哪,我們就把營扎在哪
在崗拉哨點的榮譽室,記者看到一份按有50多個紅手印的請戰(zhàn)書。
那一年,由于任務調整,西藏軍區(qū)某邊防連需要臨時換防,官兵爭著搶著申請上哨。經(jīng)過討論,連隊黨支部在黨員骨干中挑選出10余名先遣人員。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們打起背包就出發(fā),奔赴風雪點位拓荒扎根,成為第一批守哨人。
“接受與完成黨所給予的最艱苦的任務,是每個共產(chǎn)黨員、每個革命軍人無上的光榮。”鄧小平同志為十八軍撰寫的題詞,深深烙印在一代代十八軍傳人心中。
1950年1月,鄧小平接見十八軍軍長張國華,命他率部隊挺進西藏。鄧小平開門見山地說:“今天談話憑黨性!”張國華的回答干脆利落:“一切聽從黨安排!”
從川南安家到進軍西藏,從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到地瘠民貧的青藏高原,突如其來的任務,對于十八軍官兵來說,是極為艱難的選擇,也是一次對黨性的檢驗。
誓師大會上,張國華、譚冠三帶領全體將士宣誓:不管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都要堅決完成進藏任務,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當時,剛剛和平解放的西藏生產(chǎn)水平低下。1952年12月,面對黨中央提出的“三年一換、以勵士氣”特殊關愛,中共西藏軍區(qū)第一次代表大會向全體官兵發(fā)出號召:長期建藏、邊疆為家。
譚冠三身先士卒,“向荒野進軍,向土地要糧,向沙灘要菜”,和戰(zhàn)士、民工一起建起八一農場。彌留之際,他向黨組織提出的唯一請求是:骨灰就葬在八一農場的蘋果園。
今天的拉薩,車流如織,高樓聳立。記者走進南郊的八一農場舊址,一棵棵蘋果樹生機勃勃。
紀念碑旁,蘋果樹下,講解員正在為某旅官兵講述譚冠三寫給長子譚戎生的家信,“任何人都是普通的一個人,沒有什么特殊,干部子弟、黨員就更沒有什么特殊?!薄袄斡涀∧闶且粋€革命者的后代,永遠保持和愛護這個革命的光榮意義!”
黨性光輝,力透紙背。老將軍言傳身教,不僅給子女做出榜樣,更為十八軍傳人堅守黨性原則打下精神錨點——
喜馬拉雅山南麓,終年云霧繚繞的詹娘舍哨所。一批批戍邊官兵在群山之巔站崗、值勤、巡邏,與缺氧、嚴寒、孤獨抗爭。在哨所扎根十多年的哨長亢遠強,在每天太陽升起時,都會帶領戰(zhàn)友莊嚴升起五星紅旗。
雅魯藏布江谷地,地處群山的某邊防團軍醫(yī)鄭宗釗婉拒多家內地醫(yī)院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到邊防,一待就是十余年。他先后隨隊參加巡邏百余次,處置險情90余次,成為單位的“活地圖”和官兵健康的“守護者”……
從十八軍將士到十八軍傳人,新時代高原官兵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匯入山河,向著實現(xiàn)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奮勇沖鋒。
(采訪得到王恩生、賴波、劉大輝、嚴貴旺、扎西央拉大力支持)
記者手記
長風駘蕩 生生不息
采訪中,最讓記者動容的是一些平凡而偉大的瞬間——
地震災區(qū),年輕戰(zhàn)士把大衣留給受災兒童,自己在寒風中挺立;“紅九連”官兵在數(shù)字化戰(zhàn)場上突破極限,傳承“剛強”美譽;詹娘舍哨所官兵,60多年如一日在嚴寒缺氧的山巔續(xù)寫忠誠……這些瞬間,如同一顆顆珍珠,串成了人民軍隊在雪域高原的閃光足跡。從十八軍進藏到新時代戍邊,變的是歲月流逝,不變的是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初心;變的是滄海桑田,不變的是紀律如鐵、作風過硬。
結束采訪前,記者來到拉薩烈士陵園。紀念碑前,一群新兵整齊列隊、莊嚴宣誓,他們的帽徽與碑頂?shù)募t星,折射著同樣的光芒。
血脈傳承,歷久彌新。就像高原的風雪,吹過75年,依然長風駘蕩、生生不息。
請掃描二維碼瀏覽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