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赴抗日前線的八路軍第115師騎兵隊。
平型關大捷:
打破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左凡凡 陳愚 黃河
“碑基高1.15米,碑座高1.937米,碑體高9.25米”——這是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的3組數(shù)據(jù),分別對應著八路軍第115師、1937年和9月25日。它們如同沉默的密碼鐫刻在石灰?guī)X,記錄著那段歷史。
1937年9月中旬,日軍第5師團迅速由宣化南下,企圖突破平型關要隘,與西線的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合擊雁門關,再一起南下奪取太原。針對日軍的進攻企圖,國民黨第2戰(zhàn)區(qū)決定在平型關、雁門關、神池內長城一線,集中主要兵力防守。為配合友軍作戰(zhàn)、阻滯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奉命向平型關開進。
9月23日,第115師召開干部會議,進行戰(zhàn)斗動員和部署。師獨立團、騎兵營即向靈丘、淶源方向運動,負責擾亂日軍后方,牽制和打擊增援之日軍。師部率主力于當日夜進至平型關以東的冉莊、東長城村地域。24日,第115師組織各級指揮員進行現(xiàn)場勘察,并確定在平型關東北方向的關溝經(jīng)喬溝至東河南鎮(zhèn)道路兩側高地,利用居高臨下便于隱蔽突襲的有利地形,伏擊作戰(zhàn)殲滅進犯平型關的日軍。具體部署為:以第343旅第686團占領小寨村至老爺廟以東高地,實施中間突擊,分割殲滅沿公路開進的日軍,而后向東跑池方向發(fā)展進攻;以第685團占領老爺廟西南至關溝以北高地,截擊日軍先頭部隊,協(xié)同第686團圍殲進入伏擊地域的日軍,并阻擊由東跑池回援的日軍,而后協(xié)同防守平型關的國民黨軍,夾擊東跑池的日軍;以第344旅第687團占領西溝村、蔡家峪、東河南鎮(zhèn)以南高地,阻斷日軍退路,并阻擊由靈丘、淶源方向的援軍;以第688團為師預備隊。為隱蔽行動企圖,保證戰(zhàn)役的突然性,各部隊當夜冒雨進入伏擊陣地,并于25日拂曉前完成各項戰(zhàn)斗準備。
25日拂曉,日軍乘汽車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7時許全部進入第115師伏擊地域。由于道路狹窄,雨后泥濘,其車輛、人馬擁擠堵塞,行動緩慢。第115師抓住有利戰(zhàn)機,全線突然開火,打得敵人暈頭轉向,而后乘勢將日軍圍困于小寨村至老爺廟一線。日軍在飛機掩護下瘋狂反撲,企圖突圍。我軍英勇頑強,與日軍展開白刃格斗,打退日軍多次反撲。戰(zhàn)至13時許,第115師伏擊部隊全殲被圍之日軍。
這場勝利打破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zhàn)信心,提高了我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戰(zhàn)后,毛澤東向八路軍總部和第115師電賀平型關大捷:“慶祝我軍的第一個勝利”“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當《新中華報》將“第一個大勝利”的標題印成鉛字,當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電波穿透日軍封鎖線,我軍在平型關的槍聲已化作無數(shù)抗日軍民的心跳,成為民族覺醒的宣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