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的不干涉主義

檔案說明:1932年9月10日,中國共產黨奉天特委會為“九一八”事變周年紀念告滿洲士兵警察書。
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不僅是對中國主權領土的嚴重侵犯,也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公開挑戰(zhàn)。世界各國,特別是英美等西方國家,對日本這個國際暴徒,幾乎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干涉和制裁措施。
蘇聯對九一八事變十分關注。雖然當時兩國外交關系中斷,蘇聯政府從外交及道義上同情和支持中國。蘇聯政府致電中國表示同情,對日本侵犯蘇聯在中東鐵路擁有的權益提出強烈抗議。蘇聯外交部也發(fā)表聲明,表示在道義上、精神上、感情上完全同情中國,并愿意做一切必要的幫助。不久,中國出席日內瓦國際裁軍會議代替顏惠慶與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夫進行談判,很快恢復了中蘇兩國邦交。但與此同時,出于自身利益和在中國東北的權益,為避免與日本直接沖突,九一八事變后,蘇聯政府兩次向日本致函表示,對于中日沖突將采取不干涉主義的中立立場。11月19日,蘇聯外長李維諾夫向日本駐蘇大使廣田表示,蘇聯政府重視維護和鞏固與日本現存的關系,對各國間的沖突奉行嚴格的不干涉政策。蘇聯的不干涉表態(tài),打消了日本有關蘇聯干預的顧慮,客觀上鼓勵了日軍擴大在中國東北的侵略行動。
美國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經歷了一個由消極觀望,到與國聯合作,再到不承認主義的過程。九一八事變前一天,美國國務卿與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則保證其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應限于錦州以北。事變發(fā)生后,美國政府消極觀望,默不作聲。直到日本侵占錦州,并向錦州以南進犯時,1932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照會中國和日本,宣布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干涉,違反了凡爾賽和約,美國政府對此不予承認。對這一被稱為“史汀生主義”的政策,中國和歐洲各國普遍表示贊同。由于沒有采取遏制日本侵略的具體行動,美國的這一政策也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效果。
英法兩國對九一八事變的態(tài)度,主要是通過當時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活動表現出來。這兩個國家都是國聯的主要成員國,在國聯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聯活動幾乎由這兩個國家所控制和操縱。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中國向國際聯盟提出了日本侵略中國領土、破壞國聯盟約的控告。12月10日,在中國代表一再要求下,國際聯盟通過決議,決定由英國人李頓爵士率英美法德意等五國代表組成調查團,實地調查“九一八”事變情況。1932年2月,調查團從法國出發(fā),一路上邁著蹣跚的步子,歷時二個多月才抵達沈陽。調查團到東北前,日本為了欺騙國際輿論,掩蓋侵略罪行,策動東北的“所謂獨立運動”,成為偽“滿洲國”。調查團到東北后,日本侵略者又捏造各種假象,阻撓調查團工作。在中國代表顧維鈞的多方努力下,東北各界民眾通過各種渠道給調查團寄送了大量信件,揭露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的陰謀和武力扶植偽“滿洲國”的內幕,使調查團了解了一些真實情況。國聯調查團在東北進行了總共6周的所謂實地調查,起草了共14萬多字的調查報告書。報告書對日本侵占中國東北的陰謀有一定的揭露,對九一八事變真相的若干部分也予以承認,認為偽“滿洲國”不是“由真正及自然之獨立運動所生產”,而是“日本軍隊之在場及日本文武官吏之活動”的結果。但總體上看,調查報告書模糊是非、混淆黑白,暴露了西方列強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綏靖政策。尤其是提出非?;闹嚨慕ㄗh,主張中日兩國都撤出在中國東北的軍隊,把中國領土東三省由西方列強共同管理。調查團報告書公布后,國民黨政府表示“原則接受”。日本駐國聯代表松岡洋右在國聯特別大會通過報告書后惱羞成怒,退出會場。日本政府以抗議報告書為由宣布退出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報告書一出籠,全國人民表示強烈反對。10月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fā)出通電,指出這個報告書“公開地最無恥地宣布了瓜分中國的新計劃”,號召全國民眾武裝起來,在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以革命的民族戰(zhàn)爭,來撕碎李頓的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