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傳播:讓紅色文化潤物無聲——紅色旅游體驗項目“跟著團長打縣城”等火爆出圈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摘?要: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面臨增強表現(xiàn)力、傳播力、影響力時代課題。近年來,以“跟著團長打縣城”為代表的一批紅色旅游體驗項目火爆出圈,成功喚起受眾對紅色歷史和文化的關注。本文聚焦這一熱點,探析沉浸式傳播賦能紅色文化傳播的原理、應遵循的原則,以及實踐中的著力點,以期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色文化;沉浸式傳播;“跟著團長打縣城”;傳播實踐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它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跡和崇高理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傳播不僅是對歷史的傳承,更是對當代社會的精神滋養(yǎng)和價值引領,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增強表現(xiàn)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這為紅色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2023年五一假期起,山東臨沂紅嫂家鄉(xiāng)旅游區(qū)推出沉浸式紅色旅游體驗項目“跟著團長打縣城”,吸引了大量受眾,歷經兩年依然火爆,不僅現(xiàn)場一票難求,更頻頻登上主流短視頻平臺熱搜榜單,實現(xiàn) “正能量”的“大流量”?!案鴪F長打縣城”是對抗戰(zhàn)歷史的“原景重現(xiàn)”,講述的是1941年一群熱血青年在人民軍隊的感召和動員下踴躍報名參軍,與當地軍民一起投入解放沂州城戰(zhàn)斗的故事。極強的代入感、娛樂感和體驗感帶給受眾良好沉浸式體驗,持續(xù)掀起“圈粉”熱潮。本文聚焦這一沉浸式傳播實踐,探析沉浸式傳播賦能紅色文化傳播的原理、應遵循的原則,以及實踐中的著力點,以期為紅色文化更深更廣傳播提供參考。
一、沉浸式傳播的范式特征與對紅色文化傳播的破局邏輯
沉浸式傳播是傳播手段和技術更新迭代帶來的一種新型傳播模式,其本質是通過營造身臨其境、仿佛置身第一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和氛圍,全方位調動受眾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提升傳播效果。實踐證明,沉浸式傳播對提高紅色文化傳播質效有著多方位的積極作用。
(一)具象化呈現(xiàn):將抽象概念轉化為生動體驗,提升紅色文化親和力
紅色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代人對那個時代的生活環(huán)境、社會背景和思想觀念的理解逐漸淡化。同時,當下截然不同的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也讓受眾特別是Z世代人群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存在一定障礙。沉浸式傳播借助場景還原,圖像、聲音、文字等多模態(tài)融合等,使紅色文化變得鮮活可觸。例如,“跟著團長打縣城”中,通過角色扮演、場景還原、互動體驗等方式,將紅色文化中抽象的“革命精神”“軍民魚水情”“愛國主義”等概念具象化。當受眾扮演“戰(zhàn)士”或“支前群眾”,手持道具武器參與戰(zhàn)斗,完成“破解密碼”“運送物資”等任務時,這種互動設計讓抽象的“集體主義”和“犧牲精神”通過個體行動得到體現(xiàn)。這啟示我們,親和力是傳播的“潤滑劑”和“催化劑”,提高紅色文化傳播質效首要的是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深刻的道理生動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貼近大眾生活的方式,將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轉化為大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要將紅色文化中的理論和概念融入具體的故事中,以生動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傳遞深刻道理;要利用AR/VR等技術,高度還原革命歷史場景,讓受眾仿佛置身于歷史現(xiàn)場,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直觀感受。
(二)增強在場感:以共情共鳴喚起認同,增強紅色文化感染力
沉浸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指個體在從事某種活動時,完全專注于其中,達到忘我、忘時、忘外的境界。而在場感是沉浸的前提,它為受眾注意力的聚焦提供錨點。例如,在“跟著團長打縣城”中,通過環(huán)繞音響、炮火特效、三面巨幕投影等技術手段模擬戰(zhàn)場環(huán)境,沖鋒時的槍炮聲和震動感讓受眾直觀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武器、軍裝等道具高度還原歷史,游客穿戴后更易進入角色;“動員大會”通過快板說唱和互動臺詞,傳遞革命年代的號召力,不少游客反饋“完全被感染”。由此可見,在場感就像一座橋,把“他人的故事”變成“我的體驗”,當感官、情感、認知都沉浸其中時,共鳴和認同就會自然發(fā)生。提高紅色文化傳播質效,要通過還原紅色歷史場景的細節(jié),讓歷史“可見”;要借助感官刺激喚醒記憶與情感,讓紅色文化“可感”;要從宏大歷史中聚焦個體敘事,讓受眾在具體人物的故事中找到情感投射點,讓價值“可觸”,實現(xiàn)從“知道”到“相信”的情感升華。
(三)打破時空限制:多元呈現(xiàn)拓展傳播范圍,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
傳統(tǒng)紅色文化傳播往往受限于時間和空間。沉浸式傳播通過技術手段打破時空限制,將紅色文化資源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拓展了傳播廣度和深度。例如,韶山大型實體演出《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依托韶山自然山體和實地景觀,打造了宏大而震撼的舞臺效果,讓觀眾仿佛置身于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依托“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數字展館,實體演出通過5G、三維建模等技術實現(xiàn)云端復刻。截至2025年3月,云端打卡展覽的觀眾已逾380萬人次。其實踐表明,沉浸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通常伴隨著高度的專注、強烈的內在動機和深刻的愉悅感,能夠更有效地接收和處理信息。要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與跨界融合,打破紅色文化傳播的時空、年齡與形式限制,實現(xiàn)“破圈”效應;要巧借元宇宙技術復現(xiàn)已消失的紅色遺址,解決舊址碎片化問題;要善用三維掃描技術等,保護分散的紅色文物,構建可永久訪問的數據庫;要借助短視頻平臺結合AI算法精準推送紅色內容,以“輕量化”形式吸引Z世代觀眾。
二、沉浸式紅色文化傳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紅色文化傳播的目的是讓受眾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和智慧,沉浸式傳播應遵循相關原則。
(一)注重真實性
真實性是傳播的生命,更是紅色文化傳播的靈魂?!案鴪F長打縣城”體驗項目依托沂蒙山革命根據地核心區(qū)馬牧池村布景設場,傳播涉及的關鍵主體、關鍵革命歷史事件、關鍵依托載體都經權威黨史軍史研究機構認定,甚至其中的服裝、道具元素都按照當時的年代特點設計和布局,演職和保障人員多為革命后代、當地村民,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情景復現(xiàn)的“原汁原味”。不少受眾表示,正是這種真實性深深打動了自己。這啟示我們,紅色文化承載著革命歷史和精神內核,失真會消解其教育價值和歷史嚴肅性,真實性是確保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形成價值認同的基礎。要通過場景復原、劇情演繹等方式精準還原歷史,讓參與者觸摸真實的歷史肌理;要挖掘歷史背后的個體敘事,用真實細節(jié)喚醒情感共鳴;要堅持技術服務于敘事,增強沉浸感的同時要避免過度娛樂化。
(二)注重教育性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奔t色文化傳播的本質是教育人、感化人、激勵人。“跟著團長打縣城”體驗項目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巧妙融入紅色歷史元素、革命精神內核。活動最后還有一個精巧安排:開完“慶功會”后,人們會隨著創(chuàng)作團隊就近參觀馬牧池村鄉(xiāng)村振興建設成果,以及該村群眾的真實生活、生產場景。這有效實現(xiàn)了“苦難輝煌歷史”與“當下幸福生活”的現(xiàn)實勾連,進一步深化了人們對革命歷史、英雄人物,以及黨的執(zhí)政理念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理解和感悟,有效增進了對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這啟示我們,作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要牢牢立起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鼓與呼的鮮明導向;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引導中凝聚起思想共識和奮進偉力;要立足時代語境與受眾需求,以創(chuàng)新性表達打破傳播壁壘,讓紅色文化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時代生命力。
(三)注重服務性
服務性是傳播的基本屬性與價值內核。紅色文化傳播本質是通過精神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既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宏觀發(fā)展目標,也關照個體的情感與認知需求。例如,針對受眾年齡、職業(yè)、需求不同,“跟著團長打縣城”設置了不同的角色,如扮演八路軍戰(zhàn)士、支前民工、兒童團員等,為不同人群參與打縣城提供精準“戰(zhàn)位”;針對學生研學需求,開設紅色教育研學路線;針對行業(yè)系統(tǒng)設置沂蒙紅色金融展館,打造出《清廉金融大講堂》《不穿軍裝的八路軍》等課程,滿足不同受眾所需。其實踐表明,紅色文化傳播應做好通俗化、大眾化這篇文章。要深度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結合時代需求,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滿足不同受眾的知識需求;要優(yōu)化傳播形式,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要關注受眾反饋,提供個性化服務,如定制講解、互動交流等,提升受眾滿意度,讓紅色文化傳播更貼近受眾需求。
三、以沉浸式傳播提高紅色文化傳播質效的著力點
沉浸式傳播如春風化雨,潤澤紅色文化傳承沃土,而找準著力點,則是播撒希望種子的關鍵所在。
(一)沉浸式傳播的基礎是要有好的故事
全媒體時代,更凸顯“內容為王”。在沉浸式傳播中,內容是構建沉浸感的基石。只有優(yōu)質、豐富且具有吸引力的內容,才能讓受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跟著團長打縣城”項目取材自沂南當地真實歷史,并與經典影視劇《亮劍》中獨立團團長李云龍“怒打平安城”的情節(jié)高度契合。同步還推出了沉浸式史詩劇《沂蒙四季》,以及《民兵連》《婦救會》《戰(zhàn)地醫(yī)院》《識字班》等10余個沉浸式小院演出項目,并配套煎餅坊、小推車、豆腐坊等體驗課程,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情景化傳播體系。這啟示我們,紅色文化的沉浸式傳播,內容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效果。不僅要用精心設計的場景還原、角色扮演以及互動式的講解,讓受眾仿佛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時代,更要用生動的故事、詳細的背景介紹,讓受眾更好地理解歷史;不僅要將歷史事件以一種鮮活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更要用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內容引發(fā)思考,讓受眾在沉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發(fā)現(xiàn),從而增強沉浸的效果。
(二)沉浸式傳播的關鍵是要持續(xù)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性也是提升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沉浸式傳播中,新穎獨特的創(chuàng)意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從2023年“五一”首次推出后,“跟著團長打縣城”結合游客反饋歷經數十次修改,持續(xù)更新完善有關內容,如增加煙火特效、聲光電等技術運用,將現(xiàn)場從“紅色農家小院”搬到 “景區(qū)城門樓下”等,吸引了不少受眾前往二刷、多刷。其實踐告訴我們,創(chuàng)新呈現(xiàn)是讓紅色文化在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保持其獨特優(yōu)勢和價值的關鍵。要通過技術手段的創(chuàng)新,拓展沉浸式傳播的邊界,為受眾提供更加豐富和真實的體驗;要通過內容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要通過體驗形式的創(chuàng)新,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要通過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沉浸式傳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沉浸式傳播的目的是讓受教者成為參與者乃至傳播者
沉浸式傳播有機地將受教者、參與者、傳播者融為一體,在引發(fā)傳播裂變效應上具有天然優(yōu)勢?!案鴪F長打縣城”爆火至今,抖音短視頻平臺有關話題播放量已超過2.8億次,山東紅嫂家鄉(xiāng)旅游區(qū)單條宣推點贊量最高達16.8萬,許多頭部博主、網紅以及小紅書、快手、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自媒體從業(yè)者,成為推動內容接力傳播、實現(xiàn)全網刷屏的關鍵力量。這啟示我們,紅色文化傳播要營造沉浸式紅色文化場景,增強受眾體驗感,讓受眾成為紅色文化的受教者;要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受眾成為紅色文化的參與者;要激發(fā)情感共鳴,讓受眾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同時,要培養(yǎng)紅色文化傳播者,構建起立體、可持續(xù)的紅色文化傳播生態(tài)。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