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發(fā)布:2018-06-07 10:53:27
導彈號手。
戰(zhàn)略轉型人才為本
從當年的新裝備,到如今的老伙計,他們緣何20余載“寶刀不老”?所在團領導的總結只有兩個字:人才。其實,從接裝那天起,他們就擔負起了兵種部隊人才種子基地的重任,團隊6次分流為空軍輸送近300名骨干人才。
人才分流不斷流,向外輸血更造血。他們把人才放到與戰(zhàn)斗力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考量,一批大校軍銜的技術專家跟著部隊遂行任務,上高原、入大漠、走邊陲,扎在一線保障兵器、帶教徒弟,官兵親切地喊他們“大校保障班”??捎姓l知道,他們都是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讓自己的想法在戰(zhàn)斗力末端開花結果。以周建奮為代表的新裝備“第一茬人”面對剛剛到手的新裝備,邊學邊干邊總結,編寫了20余種裝備的學習教材和使用手冊,發(fā)現和改進的技術問題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不敢同第一較量的人,永遠爭不到第一!”這是高級工程師席吉虎的名言。他敢于創(chuàng)新、不畏權威,多次在重大任務關頭獨立排除臨戰(zhàn)故障,成為官兵嘆服的“兵器通”,被空軍授予“刻苦鉆研新裝備的模范干部”榮譽稱號?!耙话愎收喜怀鲞B、復雜故障不出營、重大故障不出團”,已成為該團兵器保障新常態(tài),“團有專家、營有骨干、連有后備人才”人才梯隊初具雛形;科研革新成果獲獎20余項,士官搞課題攻關、帶干部徒弟已不算稀奇。
(文\田凡新 張 珂 張琳 攝影\趙小元 陶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