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13批赴蘇丹達爾富爾維和工兵分隊官兵為當地小朋友修理自行車。 王淏田 攝
聯(lián)非達團南戰(zhàn)區(qū)工程部門機械師穆罕默德·奧賽德——
這里有個村子叫做“中國村”
在聯(lián)非達團南戰(zhàn)區(qū)工程部門擔任機械師的穆罕默德·奧賽德,是當地為數不多能夠在聯(lián)合國超級營地里獲得工作的人之一。今年39歲的他,在這里工作了將近10年。可觀的收入,使他能夠在不遠的尼亞拉鎮(zhèn)過上體面的生活。然而,大多數的當地人沒有他這么幸運。
長期的戰(zhàn)亂和動蕩,導致蘇丹達爾富爾民眾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僅在南達爾富爾州,就有30多個難民營,數十萬難民的生活依然需要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人道主義機構的援助。
“只有在動蕩中,才愈加凸顯和平的珍貴。”穆罕默德說。近年來,在聯(lián)非達團的努力下,大規(guī)模武裝沖突已經得到有效遏制,但不時發(fā)生的搶劫、偷竊、劫持等事件卻仍讓人提心吊膽。去年,穆罕默德的一個同事在回家路上被一伙蒙面武裝分子劫持,搶去了身上所有的財物。
談及中國維和部隊,穆罕默德激動起來。從2007年首支分隊部署至今,他親眼見證了中國工兵的艱辛和付出。從中蘇友誼小學到友誼橋,再到尼亞拉國際機場的升級改造……一批批中國維和工兵接力援助當地的和平建設。去年,中國工兵僅用15天時間,就為一個叫甘地的部落建好了一座大壩,擋住了肆虐的洪水。自此以后,這個村子就被當地人稱為“中國村”。
“中國人民一直是蘇丹人民的好朋友?!蹦潞蹦聞忧榈卣f。其實,戰(zhàn)亂之前,來自中國的筑路公司就在幫助當地人民修筑公路。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戰(zhàn)爭開始不久,工程建設就中斷了。即便如此,對于未來,穆罕默德仍然充滿希望——等到一切都安定下來,遠方的中國朋友一定會再回來,繼續(xù)建設好這條道路,幫助我們走向和平幸福的未來。
(王淏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