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標志著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的誕生。
南昌起義是一部血書,銘刻教訓開路前行。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獨立領導的武裝斗爭,南昌起義既是初次亮劍,也是艱難探索。無論從軍事運籌、作戰(zhàn)指揮,還是從政治建設、思想武裝等方面來看,年輕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當時都缺乏足夠的見識和經(jīng)驗。
從軍事上看,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約有3萬多人,實力并不弱小,周邊的農(nóng)民運動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國民黨內(nèi)部也不統(tǒng)一。然而,起義軍那時并沒有確立農(nóng)村革命根據(jù)地的正確指導思想,而是舍近求遠,希望到廣東重整旗鼓,再圖北伐。結果,起義部隊進入廣東潮汕后遭到敵軍反撲,很快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朱德在回憶中也提到:“最重要的是方向弄錯了。雖然打了許多勝仗,但打到廣東終于失敗,起義軍3萬多人只剩下了幾千。這一教訓是:我軍應當?shù)睫r(nóng)村去,不應當打大城市”。
從政治建設上看,由于南下行動倉促,來不及對部隊進行徹底政治改造,被迫參加起義的蔡廷鍇部第10師,在出發(fā)后第二天,竟然清退了部隊中的共產(chǎn)黨員,通電脫離共產(chǎn)黨,投奔浙江軍閥陳銘樞。在南下過程中,由于宣傳教育工作沒有跟上,士兵對起義的意義認識不清,加之行軍艱苦異常,逃兵極多,部隊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劉伯承在總結南昌起義教訓時指出,“我們的黨,無論何時要有精密的組織,威嚴的權力,才能確實領導一切”。舊軍隊原有的組織形式和思想作風已被證明不可能適應新的革命任務。人民軍隊戰(zhàn)勝強敵,既要打贏戰(zhàn)略指揮方面的軍事仗,也要打贏脫胎換骨的政治仗。經(jīng)過三灣改編、井岡山斗爭、古田會議后,中國共產(chǎn)黨汲取了血的教訓,終于形成了正確的革命斗爭路線,把松散的舊軍隊和農(nóng)民軍隊改造成了全新的、過硬的人民武裝力量。
南昌起義是一方明鏡,砥礪忠誠錘煉品質。軍史記載,在經(jīng)歷了湯坑戰(zhàn)役失敗、三河壩分兵之后,1927年10月底,南昌起義殘部轉移到江西安遠天心圩,從師、團級主官開始,各級干部紛紛離隊。師以上軍事領導干部走得只剩下朱德一人,團級軍事干部只剩下74團參謀長王爾琢,政工干部只剩下73團政治指導員陳毅。面對作戰(zhàn)失利、隊伍零落渙散的嚴峻形勢,朱德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站出來進行革命動員:“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是我們還是要革命的。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陳毅元帥后來回憶:“朱總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眾情緒低到零度,灰心喪氣的時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眾的革命信念,這是總司令的偉大?!逼浜?,朱德又在大余重新登記黨團員、成立黨支部,在上堡整訓部隊、實施政治訓練和思想教育,摸索黨對軍隊思想、政治和組織的全面領導,這才保留住了后來井岡山勝利會師的800多人的正規(guī)部隊。這800人中不僅走出了朱德、陳毅、粟裕等解放軍著名將帥,還為人民軍隊保留了珍貴的革命火種。
即便是很多在戰(zhàn)斗中失散或離開的革命者,胸中依然常懷信仰之魂、革命之火。護送周恩來去香港的葉挺,在南昌起義不久后又參加了廣州起義,抗戰(zhàn)爆發(fā)后擔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被扣押后嚴拒國民黨威逼利誘拉攏,入獄5年之久,出獄第二天就申請重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更具傳奇色彩的廖云周,在起義失散后根據(jù)組織安排打入國民黨軍從事兵運工作,隱忍潛伏20年,在淮海戰(zhàn)役中成功率領國民黨軍110師起義,為我軍圍殲黃維兵團、取得淮海戰(zhàn)役最后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與此相對的是,有堅守就有游離、有忠誠就有背叛。比如,南昌起義中的第20軍3師6團第3營指導員、后來擔任過中央紅軍參謀長的龔楚,在國民黨的軍事“清剿”和政治引誘前,失去了信心,悲觀動搖,背叛革命,成為“紅軍第一叛將”;蔡廷鍇的外甥、南昌起義時擔任營長,隨其舅父脫離起義軍,后成為國民黨第7兵團司令的區(qū)壽年;宣布脫黨、后來成為國民黨軍統(tǒng)少將的文強等人,都曾是南昌起義的參與者,卻由于種種原因,走向了革命的對立面,人民的對立面。事實證明,歷史是最好的試金石。中國革命洪流砥礪的是忠誠、滌蕩的是品質,如果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沒有忠貞的革命信仰、沒有堅定的革命意志,就不可能堅持到勝利到來的那一天。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事管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