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當我們講述“英雄機長”劉傳健的軍旅人生前,先一起重溫3月29日,國防部例行記者會發(fā)布短片《老兵》中的兩句話——
“他們來自人民,服務人民,回歸人民,回報人民!”
“脫下軍裝,他們依然是最可愛的人!”
“最可愛的人”,是人民給予的桂冠,不是他們的自封。
對于軍轉干部而言——
他們最珍惜的是榮譽,質疑什么,請不要質疑他們軍旅的榮光!
他們最自豪的是忠誠,當年的沖鋒也好,后來的轉身也罷,是忠誠讓他們無怨無悔!是忠誠讓他們“若有戰(zhàn),召必回”!
他們最熱愛的是人民,危急關頭一次次挺身而出,是因為“人民子弟兵”的稱謂已融入血脈、成為本能!
他們最大的糾結在轉身時,把軍裝穿成皮膚,脫下軍裝的滋味,只有穿過軍裝的人才懂!
他們最大的挑戰(zhàn)在轉身后,越是職業(yè)的軍人,再出發(fā)越是不易,越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們最大的感恩是被理解,浴血疆場不言功,一家不圓不言苦,一句理解,力量無窮!
前幾天火遍全網的“英雄機長”劉傳健,就是一名軍轉干部。他駕機備降成都機場后不久,接受了《解放軍報》特約記者的專訪。
相信讀罷這篇文章你會理解,“史詩級壯舉”為什么不是偶然。
(邵薇)
“英雄機長”的沉著從哪里來
——專訪四川航空公司機長、原空軍第二飛行學院飛行員劉傳健
■黃 博 李飛龍 本報特約記者 胡曉宇
誰是劉傳?。克麃碜阅睦??他有怎樣的“超能力”?
5月14日,自四川航空公司機長劉傳健駕駛風擋玻璃破裂脫落的民航班機備降成都雙流機場起,網友們在鋪天蓋地點贊這位“英雄機長”的同時,也急切地追問。
“我穿的就是這個顏色的軍裝!”
5月16日傍晚,當記者費盡周折在四川航空大廈與劉傳健緊緊握手時,這位46歲、軍齡15年的原空軍飛行員,看著記者的天藍色軍裝興奮地跟同事說:“這是我的娘家人!”
“空中浩劫”34分鐘
“控制住飛機狀態(tài)!飛出山!飛回成都!”
“報告!3U8633航班偏航!”
“發(fā)現7700機械代碼故障警告!”
5月14日7時許,西部戰(zhàn)區(qū)空軍作戰(zhàn)指揮控制中心電子顯示屏上,一條特殊航跡牽動了戰(zhàn)勤人員的心,應急處置機制立即啟動。而在萬米高空的這架空客A319航班,正在經歷一場“空中浩劫”——
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破裂,自動駕駛功能失靈,儀表臺受損嚴重,與地面塔臺失去聯絡!副駕駛員徐瑞辰半個身子被吸出駕駛艙,強大的氣流以每小時800公里的速度抽打著機長劉傳健的臉,零下40攝氏度的氣溫瞬間凝固了整個駕駛艙……
“跟平常一樣,沒什么特別。”回想執(zhí)飛“重慶—拉薩”航班的那個凌晨,劉傳健語調輕松。
3時50分,美麗的山城仍在沉睡,劉傳健已洗漱完畢、穿戴整齊,趕往江北機場。他抵達準備室時,時針剛指向4時20分。
“體檢良好,天氣OK,飛機正常,油量充足,是個飛行的好日子!”4時40分,機組一行有說有笑進場。6時26分,劉傳健駕機呼嘯著躍上碧空。
40余分鐘后,飛機進入被稱作“空中禁區(qū)”的青藏高原上空。這條航路氣候多變、空氣稀薄,對飛行員素質要求很高。
“嘣!”進入高原不久,一聲悶響后,駕駛艙右座前風擋玻璃突然出現裂紋,劉傳健心里“咯噔”一下,趕緊伸手去檢查,“割手!內層玻璃裂了!”
“準備下降高度,備降成都。”劉傳健迅速向管制臺報告,同時示意副駕駛發(fā)出遇險信號。
“砰!”話音未落,一聲巨響,這塊玻璃突然破裂被吸出窗外,飛機開始劇烈抖動。
“我下意識地閉了下眼睛,睜開時副駕駛半個身子已掛在艙外。我試圖把他拉回來,但發(fā)現自己無能為力。強大的氣流讓我根本無法戴上氧氣面罩……”劉傳健平靜地回憶著那個瞬間:耳朵里沒有聲音,感覺不到缺氧和寒冷,腦子里只有一個念頭——控制住飛機狀態(tài)!飛出山!飛回成都!
飛行學員時期的劉傳健
減速,下降高度……他費力地操縱著飛機。他在空軍當飛行學員時的初教機教員、現空軍一級飛行員劉牧的叮囑多年植根心田:“狀態(tài)就是生命!”
“很糾結!想盡快下降高度,又擔心速度大飛機承受的沖擊力太大,機組和乘客安全無法保證。”身著短袖襯衣的劉傳健緊握操縱桿,在缺氧、酷寒、座艙釋壓的極端條件下,操縱飛機艱難下降……
類似情況在民航史上只發(fā)生過一次。1990年6月10日,英國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左側前風擋玻璃脫落迫降成功。這次劉傳健所駕飛機出現意外時,高度幾乎是英航的兩倍。
幾分鐘后,飛機逐漸平穩(wěn),劉傳健在第二機長梁鵬配合下戴好氧氣面罩,憑借多年的飛行經驗,參考有限的飛行數據信息,手動返航備降。
“當學員時,教員會將飛機設置到非正常狀態(tài),命令我們立刻改出?!辈稍L中,劉傳健講起在部隊經歷的應急處置訓練:模擬“座艙蓋爆破”;將儀表蒙住,靠地標、羅盤領航飛行……
“看到跑道心里就有底了。”7時42分,他駕機成功備降。旅客無一人受傷,全機組安全。這場歷時34分鐘的手動備降過程,成為中國民航史上一次“史詩級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