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與伊朗外長扎里夫19日在維也納發(fā)表聯合聲明,宣布將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期限延至11月24日。自今年2月以來,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進行了六輪對話會,而在7月20日“大限”到來之際,全面協議依然不見蹤影。
表面上看,談判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伊朗的鈾濃縮能力問題。出于對伊朗發(fā)展核武器的忌憚,西方要求伊朗大幅縮減濃縮鈾產能,以推遲伊朗生產出可能的武器級濃縮鈾時間。伊朗則要求其發(fā)展核技術權利得到承認,并希望繼續(xù)擴大濃縮鈾產能。二是西方解除對伊制裁問題。西方的長期制裁已嚴重影響伊朗經濟,伊朗力促解除制裁。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則希望盡量保持制裁壓力以增加談判籌碼,迫使伊朗在鈾濃縮等關鍵問題上做出讓步。
但實際上,伊核談判的更大障礙在于美伊之間長期積壓的矛盾和斗爭。兩國從1980年斷交以來一直處于相互敵視狀態(tài),缺乏基本信任,這就決定了核談判不可能一帆風順。
伊朗總統(tǒng)魯哈尼上臺以來,不斷向外界展現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改善關系的靈活姿態(tài),伊核談判迎來達成全面解決協議的新契機。然而,在伊朗國內政壇上,保守勢力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多次表示對核談判“并不樂觀”,對伊美關系改善不抱希望。
對美國而言,伊朗是其推行中東政策的一大阻礙,雙方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巨大差異使得美國對伊朗伊斯蘭政權從根本上持懷疑態(tài)度,美國國內“唱衰”談判的聲音也使得美國無法輕易取消對伊制裁。同時,與伊朗交惡的以色列等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盟友的反對也是制約談判順利進行的掣肘因素。
此次延長談判期限,是伊核談判難度巨大的有力佐證。但延期也給談判前景和伊核問題的全面解決帶來了一絲希望。一方面,今年8月,魯哈尼政府執(zhí)政將滿一年,當初因主張同西方改善關系而得到選民支持的魯哈尼或將采取新舉措,促使核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從而向民眾有所交代;另一方面,美國將于11月迎來國會中期選舉,推進伊核談判會成為奧巴馬政府的重要政績。面對國內對其執(zhí)政能力的質疑,奧巴馬調整對伊政策并非不可能。
但應看到,美國與伊朗積怨日久,必要信任嚴重缺乏。在此背景下,伊核談判要有大成必然困難重重。消弭分歧,重建互信豈是朝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