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他”,原本焦慮不安的患者,漸漸有了笑容??吹健八?,年輕人的目光充滿著關切和敬意。
“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徐迪雄、毛青、李琦、楊仕明、曹國強、任小寶、陳萍……
他們平均年齡超過50歲,入黨時間最短的也有28年。在火神山醫(yī)院,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響亮名字:“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記火神山醫(yī)院“專家黨員突擊隊”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王通化 通訊員 劉遠橋
如果沒人介紹,你肯定認不出“他”。此刻,在火神山醫(yī)院,“他”正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或細細詢問一個個患者狀況,或落筆寫下一份份醫(yī)囑。
看到“他”,原本焦慮不安的患者,漸漸有了笑容??吹健八?,年輕人的目光充滿著關切和敬意。
“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徐迪雄、毛青、李琦、楊仕明、曹國強、任小寶、陳萍……
他們平均年齡超過50歲,入黨時間最短的也有28年。在火神山醫(yī)院,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響亮名字:“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
他們是排頭兵——
“沖鋒在前,是老兵的本能”
第一時間趕回病房,將患者托付給同事,李琦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登上了馳援武漢的軍機。
當年,非典疫情暴發(fā)時,身為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專家的他,被抽調進入全軍抗擊非典專家組,整日奔波在各醫(yī)院病房。如今,他再一次義無反顧奔赴戰(zhàn)“疫”一線。
沖鋒,意味著直面危險。
“越是危險,越要做好表率?!?月26日,金銀潭醫(yī)院隔離病房正式接診。隨著重癥患者一個接一個送進去,專家組組長徐迪雄第一個走進病房。
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戴上口罩和護目鏡,徐迪雄走在隊伍最前面。從清潔區(qū)、半污染區(qū)到污染區(qū),從每個病房到每張病床,他都一一仔細檢查,確定沒有安全隱患,才放心讓其他醫(yī)護人員進入。
55歲的任小寶主動請戰(zhàn),參與接手第一批患者。這些年,任小寶先后參加過汶川抗震救災、玉樹抗震救災、援非抗埃等任務,多次與大災大疫過招。對待患者,他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恢復得蠻扎實,等東湖的櫻花開了,我們約起過早??!”2月17日,火神山醫(y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qū),51歲的醫(yī)療隊專家楊仕明用地道的武漢話鼓勵患者陳阿姨。
陳阿姨不知道,這位18歲就從武漢鋼鐵公司第十子弟中學考入軍醫(yī)大學的老鄉(xiāng),是全軍知名的消化專業(yè)專家。生于武漢、長于武漢的楊仕明和患者對話更像親人間的交流。
他們是一束光——
“‘至暗時刻’不用怕,我們來照亮它”
采訪李琦主任,是中午就餐時。
交流,一再被按下“暫停鍵”——他迷彩服左肩膀上別著的黑色對講機,不停發(fā)出聲音。
對講機里,是病房醫(yī)務人員交流的聲音。作為火神山醫(y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qū)主任的李琦,需要隨時關注和解答各類問題。他說:“時刻保持在線,心里更踏實?!?/p>
1月26日,李琦和隊友進入金銀潭醫(yī)院“紅區(qū)”,陸續(xù)接診37名確診患者。為全面了解每位患者的病史、科學判斷病情,李琦逐一查房,制訂治療方案,進行心理疏導。
“我能被救活嗎?”一位患者異??謶?。李琦來到患者病床前,耐心講解,悉心安撫,患者的情緒漸漸穩(wěn)定了。
患者難免會遇到身體和心理的“至暗時刻”。李琦告訴年輕的同事:“‘至暗時刻’不用怕,我們來照亮它。”
凌晨時分到病房轉一圈,這是李琦多年來養(yǎng)成的雷打不動的習慣。這位經(jīng)常睡在科室病房值班室的專家說:“醫(yī)生必須要在病床前?!?/p>
病房里,專家與病患心手相連;戰(zhàn)場上,他們與戰(zhàn)友并肩作戰(zhàn)。
“甘老師好!”患者老甘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聽到這句問候。上午11點,一個爽朗的聲音在感染一科二病區(qū)準時響起。老甘知道,是徐迪雄又來了。
老甘是一名退休老師,剛住院時一說話就喘不上氣,情緒低沉?,F(xiàn)在,經(jīng)過徐迪雄的診療和“話療”,甘老師身體康復得很快。
作為火神山醫(yī)院專家組組長,徐迪雄無論多忙都堅持每天進入“紅區(qū)”,問診每一個危重患者。他說:“救人和打仗一樣,不能紙上談兵、光看片子,那是對生命不負責任?!?/p>
始終與患者在一起,在扎實的臨床實踐中,徐迪雄提出“早評估、早會診、早轉運、早插管”的危重患者治療原則,同時推行“病區(qū)-科室-專家組”三級會診制度,優(yōu)化了床位的周轉使用,優(yōu)化了危重患者救治效果。
58歲的陳萍已從事感控工作30年,是感染控制專家。疫情發(fā)生后,她聞令而動,奔赴武漢。
作為軍隊支援湖北醫(yī)療隊感染控制專家組成員,陳萍的職責是通過感染監(jiān)測系統(tǒng),督促醫(yī)護人員嚴格遵守流程,守護好他們的安全。
有一次,一位護士從“紅區(qū)”出來時,因為過度勞累發(fā)生嘔吐。情況突發(fā),這名護士站在原地不知所措。透過監(jiān)控視頻,陳萍馬上穩(wěn)住護士的情緒,又一步步指導她嚴格按照規(guī)范脫掉了防護服。
他們是沖鋒的路標——
“我怎么做,你們就怎么做”
深夜下班,走出火神山醫(yī)院,年輕護士竇恒仰起頭,夜空星光璀璨。
天上的星星,給人方向。在戰(zhàn)“疫”一線沖鋒,隊員們的路標就是這些“專家黨員突擊隊”隊員。
這樣一件事,讓醫(y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么叫醫(yī)者仁心——
楊仕明常對隊員說:“我怎么做,你們就怎么做?!?月20日,他搶救完患者,走出病區(qū)時已難以站穩(wěn)了。他一再囑咐護士:“患者病情變化快,馬虎不得?!?/p>
“在他心里,患者健康擺在第一位。”隊員王美菊說,這些專家們的言行感染著身邊的年輕人,“讓我上”在醫(yī)療隊蔚然成風。
這樣一句話,讓醫(y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么叫重任在肩——
“紅區(qū)”查房、“黃區(qū)”指導、“綠區(qū)”討論以及隨時準備去搶救患者,是曹國強每天的“戰(zhàn)斗計劃表”。年輕隊員擔心高強度的工作會讓他身體吃不消。57歲的曹國強卻說:“我年紀雖大,身體還很結實!”
這樣一個身影,讓醫(yī)療隊隊員讀懂了什么叫與子同袍——
一次,任小寶看見兩位護士抬著裝滿物資的大箱子,吃力地爬樓梯。他二話不說,就把箱子扛上肩;看到隊員們都忙得不可開交,任小寶為隊員們領飯、發(fā)飯。
陸軍軍醫(yī)大學退休教授錢桂生已經(jīng)78歲高齡,當?shù)弥膶W生李琦到武漢一線,專門打電話叮囑:“一定要以病人為重?!?/p>
李琦自豪地給老師匯報:“不光您的學生來了,您學生的學生也來了,他們有的還當上了病區(qū)科室主任?!?/p>
(解放軍報武漢3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