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回放】 譚清泉,專業(yè)技術少將,火箭軍某旅高級工程師、導彈專家,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201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礪劍先鋒”榮譽稱號,先后破解200多個技術難題,多次圓滿執(zhí)行發(fā)射任務。
“叫您別來了,您怎么還是要來呢!”
“只要我還能動彈,就和大家一起干下去……”
大山深處,火箭軍某導彈旅特裝科科長劉得志通完電話,繼續(xù)組織官兵查驗返廠維修歸建的某特種裝備。
忙碌中,一個熟悉的身影映入官兵眼簾——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正向他們走來。
官兵都知道,譚清泉身體狀況不好。2011年,他在肺癌手術中切除了最大的一葉肺,術后僅4個月就重回導彈陣地。如今雖然恢復較好,但仍需堅持服藥打針,加上年紀大了,走路稍快他就氣喘吁吁。為此,旅里每逢重大任務,都不忍心叫他。然而,只要譚清泉得知有任務,一定會準時到場。
現(xiàn)場仔細查看每一件裝備后,譚清泉神情嚴肅起來:“這批裝備手動閥門氣密性檢測不合格,建議立即組織返廠!”
經反復檢驗,正如譚清泉判斷一樣,個別部件存在瑕疵。劉得志連聲感嘆:“您真是火眼金睛??!”
精通戰(zhàn)略導彈5大專業(yè)的譚清泉,被譽為導彈發(fā)射場上的“定海神針”。有他在,官兵每次執(zhí)行任務都特別踏實。
2016年春節(jié)前夕,花甲之年的譚清泉達到最高服役年限。是放下一切好好調養(yǎng)身體享受天倫之樂,還是繼續(xù)在大山里堅守苦熬發(fā)揮余熱?
在戰(zhàn)略導彈部隊由“兵”變“軍”的歷史節(jié)點上,譚清泉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瞞著家人向組織寫了延遲退休報告。其實,基地黨委也早有此意,幾次想做挽留他的工作,但一想到他的身體狀況,實在不忍開這個口。
經上級批準,譚清泉延遲3年退休。接到命令后,他正琢磨著如何向家人解釋,老伴卻主動幫他解了圍:“你那點心思我早猜透了,我繼續(xù)陪著你守大山吧?!?/p>
2016年9月,該旅接到命令要千里機動參加火箭軍紅藍對抗演練。譚清泉要求隨隊征戰(zhàn),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留下“守家”的他并沒閑著,而是將留守的技術干部集合在一起,搞起了專業(yè)技術講座。
作為譚清泉帶出的徒弟之一,旅參謀長張歐心里明白:盡快把一身本事和教科書里學不到的經驗都留給部隊,才是譚清泉繼續(xù)服役的主要目的。
“檢查時不能光看儀表指數(shù),還得判定現(xiàn)象,剛才聽到‘咔嚓’聲了么”“電纜頭連接時不要彎曲”……今年初,該旅組織“百人百天”專業(yè)集訓,譚清泉不僅主動擔任授課教員,還帶隊對所屬陣地設備進行巡檢巡修。
裝備換型、陣地整修、彈體轉運……旅長敖寶告訴記者,改革期間,譚清泉比以前更忙了,每每勸他安心調養(yǎng)身體,都會被他婉言拒絕。
前不久,旅轉運一枚老舊彈體,譚清泉專程趕去送行。撫摸當年親手接過來的“老伙計”,他再三叮囑轉運人員,一定要讓它完成好最后的使命。
譚清泉坦言,趁著還有一分光,就抓緊發(fā)好一分熱。破解制約實戰(zhàn)化訓練向縱深推進的諸多瓶頸問題,還有許多功課需要他去做。(記者 王衛(wèi)東 通訊員 潘慶新 辛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