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本版陸續(xù)刊發(fā)了西部戰(zhàn)區(qū)某保障隊執(zhí)行任務中的感人故事,這些故事的素材均來自該保障隊的“微平臺”“微課堂”“微閱讀”“微講壇”,而這“四微”,正是保障隊政委朱毓姝組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
朱毓姝任過副指導員、指導員、教導員、政治處主任等職,是原成都軍區(qū)優(yōu)秀“四會”政治教員、全軍優(yōu)秀青年標兵。多年來,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問題。今天,讓我們聽聽她組織開展“微”教育的心得。
搞教育不一定非要拉開架勢
■組織開展教育的方法很多,為什么要選擇“四微”?
朱毓姝:首先要說明,這里的“微”,是指方式簡單靈活、便于操作運用,隨時可以組織開展。它不是指作用小,可以忽略不計,而是能夠起到“四兩撥千斤”“滴水見太陽”的大作用。當然,教育中還有其他方法,比如“網絡+”、情景式授課、聲光電課堂等形式,我們也在使用。可作為工作任務多、人員長時間在外且高度分散的單位,“四微”更適合我們。搞教育不一定非要拉開架勢,正襟危坐,搞“堂堂之陣”,現在的問題是個別單位不顧自身實際,過于偏重形式,表面上熱熱鬧鬧、轟轟烈烈,卻沖淡了內容?!八奈ⅰ彪m然不新,也不夠“潮”,但對我們而言好用、實用、管用。
比如有兩年,保障隊離婚的官兵和大齡青年越來越多。我了解到,他們大部分人面對婚姻都說兩個字:心累。特別是離異女軍人,好像對婚姻產生了恐懼和錯覺。其中有一個人,重新談戀愛卻很快拒絕了男方,原因竟然是人家沒有讀過《霍亂時期的愛情》,她就說那個人不是她的Mr.Right。
遇到這種事,完全可以把大家集合起來搞一次婚戀觀教育,但我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一篇題為《即使是98歲,我也還要戀愛,想乘上那天邊的云》的文章轉發(fā)到微信群,并配上感言“我們不能總活在柏拉圖式的精神世界里,生活的本質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組織大家討論。這就是“微課堂”的一種方式。
當然,“四微”從來不是單打獨斗的,要注重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我讓機關有意識但看起來非刻意地與共建單位開展聯(lián)誼活動,引導這些單身官兵多與異性接觸,早日“乘上那天邊的云”。當年,就有3名大齡青年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
“微”教育因其小,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時一句話、一個動作、一條信息也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2019年10月至12月,我?guī)ш牭礁咴瓐?zhí)行任務,好多地方沒有手機信號,加上工作忙,有的官兵幾周不給家里打電話,有的家庭已經開始鬧矛盾。到了元旦前一天,我特意找了一個手機信號好的地方,要求每個人給家里通視頻、報平安,而我也代表單位介紹了官兵們的工作表現,并向他們的家人問好,感謝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就因為這簡簡單單的舉動,很多人都哭了。上等兵蘭盾對著手機屏幕指著我對他的母親說:“媽,這是我們政委。她和我們在一起呢,您還有啥不放心的?”他說著說著就哽咽了。而他的母親也在視頻那邊眼含熱淚,一個勁兒叮囑蘭盾在部隊好好干,不要辜負組織的培養(yǎng)。
那天晚上,我明顯感到官兵的精氣神特別高漲。這個過程我做了什么?就是臨時搭了一個“微平臺”——找了一個地方,說了3句話,但效果比把大家組織起來搞教育要好得多。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從事這么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您對教育組織方式怎么看?
朱毓姝:“四微”教育更多的是隨機教育。過去我在團里任指導員、教導員、政治處主任時,講授政治教育課多是統(tǒng)一組織、集中進行,課堂是會議室、學習室、大禮堂等場所,教案是制作精美、吸引眼球的課件,官兵們在臺下拿著筆記本聽聽記記,坐姿挺直。說實話,這種方式能夠一定程度上保證人員、內容、時間的落實,至于質量和效果,也就是教育進入思想、進入工作,有時并不明顯。
我以前帶過一個女兵叫黃秋瑩,下連后工作勁頭不是很足,性格比較內向,每次上教育課都比較平靜,從她的眼神里看不到內心反映。于是,每次我在報紙上看到好的文章,就打一個標記,請她幫我剪下來,貼在本子上。時間一長,她就開始主動讀那些文章,還會經常問我那些文章到底好在哪里。就是在這樣的一“讀”一“問”中,我看到了她的進步和改變。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fā)生當天,黃秋瑩一個人獨自堅守機臺,接轉了很多重要電話,確保了救援指揮順暢。盡管眼睛布滿血絲、聲音沙啞,她仍干勁十足。
我們保障隊還有一個干部,工作干得很好,年底民主評議得票卻很低。這是為啥?經過了解才知道,他是屬于“埋頭干工作、抬頭鉆技術”的那種人,不喜歡扎堆娛樂、聊天,很多人不懂他,他也懶得融入集體。在決定找他談心之前,我給他推薦了一篇題為《室友:是故意不讓我進宿舍嗎》的公眾號文章。這不,還沒等我去找他,他就開始有意識地到戰(zhàn)友的辦公室“串門”了。
這兩個例子,都與“微閱讀”相關。像我們這種技術型單位,官兵文化素質高、悟性比較強,不需要講太多的大道理。所謂“響鼓不用重槌”,很多時候,我們帶兵人、教育者適時點撥一下,他們就會自己捅破那層窗戶紙。
當然,并不是說一般意義上的集中教育不搞了,集中教育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我的意思是做經常性思想工作,其方式手段要因時因人因事而變,沒有一定之規(guī),不必非要如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真實的力量最動人
■你們在“四微”里播放的短視頻,看起來有點粗糙,可為什么如此打動人?
朱毓姝:這些短視頻是我們保障隊官兵自己拍攝制作的,里面的事是我們自己的事,人是我們身邊的人。按說,大家天天朝夕相處,互相知根知底,有啥可感動的呢?
記得以前聽過一句話,叫“墻里開花墻外香”。為什么這么說?就是因為有的“典型”把別人的事跡都安在了他一個人身上,身邊同志看到后一對照,發(fā)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就很不服氣,自然也不會學習這樣的典型。
思想教育無非“情”與“理”,但連接兩者之間的“路”與“橋”恰是一個“真”字。不真,“情”是虛情,“理”是歪理,沒人愿看愿聽。
而我們搜集的身邊人身邊事,首先要確保真實,然后在真實中發(fā)現閃光點。千萬不要以為大家都很熟悉,表現也差不多,沒有啥可感動的,可能平時是這樣,可是一旦任務來臨,每個人的表現就不一樣了,而感動,就在“與眾不同”里。
比如助理工程師馬申佳在某河谷面對激流的縱身一跳。馬申佳剛畢業(yè)分配到隊里時有點心高氣傲、眼高手低,干工作經常往后躲。如果不是戰(zhàn)友拍攝的視頻真實“曝光”了他在高原執(zhí)行任務時的不佳表現,他就不會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也無從作出改變。
比如政治工作干事馮雅與戰(zhàn)友光著手在嚴寒里擰完72顆螺絲。馮雅在平時看起來文文弱弱的,沒想到上了高原,面對嚴重的身體不適,卻表現得像個“拼命三郎”,為了完成任務,最后癱倒在地,令大家刮目相看。任務結束歸隊,我讓她把這段經歷整理出來,利用“微講臺”給大家上了一課。
“拔足再濯,已非前水?!睍r勢造英雄,也考驗著官兵。這就需要我們帶兵人要時刻睜著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采擷真實的細節(jié),讓身邊典型看得見、夠得著、學得來,切忌對官兵的點滴進步視而不見、無動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