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
——《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lǐng)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解讀
習近平引用這一典故,強調(diào)如何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zhàn)。治國理政中,多想一步、深想一層,才能未雨綢繆、防范未然。這生動體現(xiàn)了習近平治國理政中的底線思維。
2013年初,習近平強調(diào),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jié)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quán)。他屢屢提醒黨員干部“常懷憂患之思”,警示全黨牢記“我們決不當李自成”、解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難題,告誡要“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強調(diào):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有備無患、居安思危的底線思維,可謂一以貫之。
“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我國正處于一個大有可為的機遇期,但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困難和風險也不少。增強憂患意識,充分看到發(fā)展中的困難、問題和不利因素,不是消極泄氣,而是要避免犯脫離實際、超越階段,急于求成、急躁冒進的錯誤,真正做到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推動經(jīng)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原典
魏徵進曰:“城狐社鼠皆微物,為其有所憑恃,故除之猶不易。況世家貴戚,舊號難理,漢、晉以來,不能禁御;……仁方既是職司,能為國家守法,豈可枉加刑罰,以成外戚之私乎!此源一開,萬端爭起,后必悔之,將無所及。自古能禁斷此事,惟陛下一人。備豫不虞,為國常道。豈可以水未橫流,便欲自毀堤防?臣竊思度,未見其可。”
——吳兢《貞觀政要·卷二·直諫(附)》
釋義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是魏徵勸諫唐太宗說的話。豫:通“預”。不虞:意外。為:治理。意思是:對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先做好防備,這是治理國家的基本做法。
大唐貞觀七年(633年),蜀王妃的父親楊譽在皇宮禁地追逐調(diào)戲?qū)m女。都官郎中薛仁方聞訊,將他扣押審問。太宗聽說后大怒,當即下旨打薛仁方一百杖,免去所任官職。
魏徵覺得不妥,于是進諫道:“城墻邊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都是小動物,只因倚仗巢穴做掩護,清除起來尚且不易。更何況那些世家貴戚,自古以來就難于治理,以致漢、晉以來,朝廷不能駕馭……仁方作為官吏,能為國家守法,豈能枉加處罰,讓外戚的私欲得逞呢?此例一開,事端爭起,必然追悔莫及。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哪能因為洪水沒有泛濫就自毀堤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