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臺滑雪項目簡介
跳臺滑雪(Ski Jumping)起源于挪威,又稱跳雪。1860年挪威德拉門地區(qū)的兩位農(nóng)民在奧斯陸舉行的首屆全國滑雪比賽上表演了跳臺飛躍動作,后逐漸成為一個獨立項目并得到廣泛開展1879年在奧斯陸舉行了首屆跳臺滑雪比賽。1883年被列入霍爾門科倫滑雪大獎賽。19世紀末,先后傳入瑞典、瑞士、美國、法國、意大利和波蘭等國家。
初期的跳臺滑雪利用山坡等自然地形進行,19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土木結(jié)構(gòu)的跳臺。隨著空中滑翔技術(shù)的提高,新的跳臺設(shè)計也不斷出現(xiàn),1926年瑞士在格勞賓登州的蓬特雷西納建成60米級跳臺,1927年又在圣莫里茨建成70米級跳臺。
1971年國際滑雪聯(lián)合會決定每兩年舉行一次世界跳臺滑雪錦標賽。1972年首屆世界跳臺滑雪錦標賽在南斯拉夫舉行。該項目從第一屆冬運會即被列為比賽項目,其中大臺項目從1964年正式列入冬奧會項目。
跳臺滑雪比賽中,運動員從站臺出發(fā),由肋滑坡開始下滑,采用弓身下蹲姿勢,在“起飛”時,運動員從腿伸直,雙臂在兩側(cè)與身體并擾,身體前傾成水平姿態(tài),同時使兩只滑雪板平行并擾。在即將著地一剎那,運動員身體抬起,一只腳放在另一只的前面,雙膝彎曲進入回轉(zhuǎn)急停姿態(tài),并將兩臂張開以保持平衡。
跳臺滑雪比賽共設(shè)置普通臺男子單人、大臺男子單人、大臺男子團體、普通臺女子單人、混合團體跳臺滑雪共計5個小項,其中女子標準臺是2014年索契冬奧會才被納入冬奧會的比賽項目,混合團體則是針對2022年北京冬奧會新增的七個小項之一。
跳臺滑雪比賽規(guī)則
跳臺滑雪比賽中的跳臺由助滑坡、著陸坡、停止區(qū)組成。
比賽時每個國家單項限報4人,團體限報一個隊4名運動員。
比設(shè)有90米級(原為70米級)、120米級(原為90米級)和團體3個男子項目。
滑雪者兩腳各綁一塊專用的雪板,板長2.30-2.70米,寬11.5厘米,板底有3-5條方向槽。比賽時運動員不用雪杖,不借助任何外力,以自身體重從起滑臺起滑,經(jīng)助滑道獲得110公里/小時的高速度,于臺端飛后,身體前傾和滑雪板成銳角,兩臂緊貼體側(cè),沿自然拋物線在空中滑翔,在著陸坡著陸后繼續(xù)自然滑行到停止區(qū),然后根椐從臺端到著陸坡的飛行距離和動作姿式評分。
跳臺滑雪有5名裁判員。裁判員根據(jù)比賽選手兩次(飛行)姿態(tài)判分,姿態(tài)得分與距離得分相加,距離分以飛行的米數(shù)來行算。飛躍姿勢裁判共5名,每人打分占20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滿分為60分。
距離計算采取“2舍3入法”,如60.20米作60米;60.30米則作60.50米;60.70米作60.50米,60.80米則進為61米。姿式的最高分為20分,在評姿式分時,跳躍得分占重要比例,成功的可得6-20分,失敗則得0-12分。跳臺滑雪的技術(shù)動作包括四部分分別是助滑、起跳、空中飛行和著陸。
說明:
NH跳臺(普通臺):起跳高度1635米,到達高度1528米
LH跳臺(大臺):起跳高度1650米,到達高度 1528米
普通臺男子單人/女子單人(Normal Hill Individual):
比賽從資格賽開始,世界杯賽排名前10名的選手不需要參加資格賽,直接晉級決賽。剩下的選手都要在資格賽爭奪40個決賽名額。決賽共有2跳,第一跳50個人全部參加,取成績最好的30人參加第二跳。第二跳的順序是按照第一跳的成績從低往高倒著進行。
大臺男子單人(Large Hill Individual)
大臺男子單人比賽規(guī)則和普通臺男子單人一樣,只不過它是在大臺上進行的。大部分的跳臺滑雪世界杯都是在大臺上進行的,一個賽季只有一兩站是在普通臺上進行的。
大臺男子團體(Team)
在這項比賽中,每個隊有四名選手。比賽分為兩輪,第一輪比賽每個隊先跳一個人,隨后每隊跳第二個人,然后是每隊的第三個人,第四個人。每個隊四名選手合計得分算總分。排在前八名的隊伍才能參加第二輪比賽,第二輪比賽的出發(fā)順序和單人比賽相同,按照成績從低到高,最終總得分最高的隊伍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