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視網(wǎng) 發(fā)布:2019-04-22 14:56:39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
曾經(jīng),絲綢之路綿延萬里,“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舶交海中,不知其數(shù)”。
今日,“一帶一路”跨越高山深海,在大陸上落地生根,在海洋中乘風破浪,畫出最壯美的經(jīng)濟走廊。
彈指6年間,從頂層設計到項目落實,從規(guī)劃方案到具體實踐,習近平以元首外交為引領,揮毫大寫意,推動“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
立意:古老絲路啟新篇
新疆阿拉山口,一聲汽笛響徹天際,劃破黎明的寂靜。
由我國重慶等城市始發(fā)的中歐班列在這里完成通關手續(xù),滿載燈具、軸承、小商品等駛出口岸,進入哈薩克斯坦,一路朝著歐亞各地進發(fā)。
擁有上海港外貿(mào)航線近半吞吐量的洋山港,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實現(xiàn) “東方大港”的百年夢想。航線所達的非洲,曾是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抵達的最遠端。
一陸一海,千年絲路交織古與今,開啟新篇章。
曾經(jīng)的駝鈴換做汽笛,不變的是善意與友誼。
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fā)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
“我的家鄉(xiāng)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6年前,瓜果飄香之際,習近平主席走進中亞,提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構想。
此后,從哈薩克斯坦到印度尼西亞,從雁棲湖邊到西子湖畔,從世界經(jīng)濟論壇到日內瓦萬國宮……習近平主席的足跡遍布中亞、南亞、西亞、中東歐等地,飽含真誠的動情之語,讓綿亙萬里、延續(xù)千年的古絲綢之路,走出歷史,走下藍圖,走入世界視野。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墻、少筑墻,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p>
“‘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齊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獨秀的小利。”
……
秉持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六字原則,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介紹中國互利共贏的開放策略,尋找利益匯合點、理念共鳴點、合作互補點,為“一帶一路”倡議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
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包括29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140多個國家、80多個國際組織的1600多名代表從世界各地來到北京參會。高峰論壇發(fā)布圓桌峰會聯(lián)合公報,達成270多項成果,形成了各國共建“一帶一路”的國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