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時走過的用相機、手機拍照的記者、游客,街頭指向“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路標,到處可見的“共產黨好解放軍親”等標語,提醒著這就是那個被山崩地裂改變了的城市。一場地震,改變的不僅是城市,更有這里和從此對這里魂牽夢繞的那些人。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道——

汶川十年,那些被改變的人和事
——“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特別報道之二
■中國國防報記者 范奇飛 張 蕾 孫紹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前中國人心中最刺骨的痛。
白駒過隙,匆匆十年。追尋著5月盛開的鮮花,記者步入北川新縣城,寬闊的馬路、洋溢著濃郁羌族風情的樓房、公園內熱鬧的廣場舞……與其他西南宜居小城別無二致。只有不時走過的用相機、手機拍照的記者、游客,街頭指向“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路標,到處可見的“共產黨好解放軍親”等標語,提醒著這就是那個被山崩地裂改變了的城市。一場地震,改變的不僅是城市,更有這里和從此對這里魂牽夢繞的那些人。
“國防綠成了心中最溫暖的色彩”
——心存感恩,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是一個在北川流傳頗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馮維,北川縣擂鼓吉娜羌寨人,汶川特大地震中被解放軍救出。從此,那抹國防綠成了他心中最溫暖的色彩。2013年9月,剛剛達到應征年齡,馮維報名參軍,拿到入伍通知書那天,他在筆記本上寫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8個字,以此激勵自己奮勇爭先。4年多來,他拼搏在軍旅,參加了包括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大閱兵、國際軍事比賽“軍械能手-2016”等在內的多項重大任務,獲得的榮譽證書、勛章、獎牌整整能裝一大包。
“長大我當空降兵”。10年前,空降兵某部完成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任務回撤時,送行的人群中有一個男孩打著“長大我當空降兵”的橫幅。2013年,這位名叫程強的四川什邡青年,將大學錄取通知書放進包里,申請入伍并如愿戴上空降兵頭盔,并成長當年在災區(qū)救援的“黃繼光班”的班長。
馮維和程強的選擇,在川北乃至整個四川的青年中并不鮮見。正如馮維和程強在接受采訪時所言,地震后,感恩成了他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情感,而軍裝也令熱血男兒心馳神往!
四川省征兵辦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全省青年應征熱情持續(xù)高漲,去年征兵報名人數達到任務數的7.9倍,新兵中近一半是大學生。與此同時,部隊稱贊從震區(qū)走出的兵踏實肯干受歡迎,內蒙古軍區(qū)某邊防團軍務參謀張楠告訴記者,該團駐守在中蒙邊境,條件艱苦、環(huán)境惡劣,義務兵申請留隊的不多。2016年該團接收的30個平武兵,服從服務意識強,留隊意愿高,個頂個是好苗子,不少人都立功受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