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敵我力量懸殊太大,彭仕復率部堅守到5月14日,被日軍重兵包圍。
然而,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場,從來就沒有什么對等可言,能夠填補這懸殊差距的,就只有中國軍人死守的決意。
雖千萬人,吾往矣。
5月14日,彭部與日軍展開激烈戰(zhàn)斗,彭仕復遭日軍三面圍攻,最后關頭,彭仕復率僅存的士兵向日軍奮勇沖殺,最終壯烈殉國。
那時,彭仕復43歲,家中的彭杰洲也才15歲。
1988年,彭仕復被民政部追認為抗日革命烈士。除了知道父親的戰(zhàn)場大概是在河南,尸骨何處?是否安葬?墓冢安在?這些彭杰洲都一無所知。
一個15歲的少年,找尋英烈父親的遺骸,這一找就是70多年。
守義:對一段歷史的追尋堅守
同樣在尋找的,還有新安縣川軍抗戰(zhàn)史研究者孫保旭。
10年前,一次偶然翻閱資料,孫保旭在新安縣志上看到彭仕復的事跡,雖寥寥數(shù)筆,但名字卻刻在孫保旭的腦海里。一個問題也浮上心頭,再難消弭:這位昔日為國捐軀的英烈,他究竟埋葬在哪里呢?
彭仕復之子彭杰洲(右)與馬存良(中)、孫保旭合影。
資料紛繁,山高路遠,但無論是案頭還是腳下的跋涉都沒能阻擋孫保旭和當?shù)刂驹刚咦穼び⒘夷冠5哪_步。
隨后幾年,孫保旭根據(jù)史料記載,沿著當年彭部與日作戰(zhàn)路線,走訪新安、宜陽的許多村莊,尋訪了眾多對那段歷史還有印象的老人。
時光消逝,數(shù)年彈指而過,調(diào)查卻進展緩慢。但孫保旭心頭憋著一口氣,他不肯放棄。
英烈已然逝去,但若連銘記紀念的后人都沒有,那他們就真的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