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在赴尼泊爾地震救援搶通中,黨員干部沖鋒一線當表率。涂敦法攝
難題當頭,他們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智者
空無一人的帳篷,沒有裝備的車場。5月4日早,記者再次來到指揮部時,昨天人員急得沒事干和裝備扎堆的情景不見了。
“現在,我們還嫌機械裝備不夠呢。”指揮部值班員謝豐華介紹說,昨晚指揮部一夜未眠,換來的是“分段推進、多點展開、先通后擴、搶保結合”的新戰(zhàn)法。
“今早天麻麻亮,所有機械裝備和操作手就出發(fā)了。”謝豐華說,當天,救援大隊就從樟木口岸向加德滿都推進了16公里。
“怎么可能?”5月8日,聽到中尼公路被全線搶通的消息時,尼軍方代表塔帕不相信這是真的。沿途勘查后,他聳聳肩,笑著對救援大隊官兵說,奇跡!
奇跡來自心跡,也來自足跡。
5月15日上午,當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地質災害勘測分隊分隊長蔡有良和隊員們來到2號點山腳時,眼前情景讓他心頭一顫:多是棱石的陡坡上,縫隙里長滿密密麻麻的灌木。撥叢落腳,踩到的全是濕漉漉的青苔。從山腳到勘測點僅3公里多的直線距離,卻有1400米的海拔差。
上不去,標注地質災害點就是空話。怎么辦?蔡有良跟隊員們圍成一圈通過“諸葛亮會”找到了方法——“走沒有路的路”。就這樣,他們抓住藤蔓,像攀繩索一樣,用3個多小時,終于來到了標注點。
“5處崩塌點,4條新裂痕縫隙,最長的220米,平均寬度1.2米……”當天下午4時30分,蔡有良和戰(zhàn)友們回到營地,記錄下了這樣一組用生命換來的數據。那天,他們每個人的臉上、臂上、腿上,都留下了幾道剛剛劃傷的血道子。
在尼泊爾搶通道路期間,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的官兵們都想著法子多為尼泊爾人民做些事。他們多做的這些事,都不在分內,但卻再一次讓尼泊爾人民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
巴拉比西鎮(zhèn)南側約2公里的小橋,盡管在兩次強震中沒有塌陷,但很受傷:橋面上六七條寬度不等的裂紋告訴人們,行人可以,貨車通過,險。當地政府想讓這座橋起死回生,可因難度太大,放棄了。
“別人都放棄的事,我們往前湊不是多管閑事嗎?”指揮部決定對這座橋搶修加固時,有人如此質疑?!皩δ岵礌柸嗣裼幸娴拈e事,我們多干?!本瓦@樣,救援大隊組織隨隊的橋梁專家與國內專家會診,終于找到解決方法。他們從國內運來價值近10萬的鋼材和水泥,在1周內加固了這座橋。從此,源源不斷的救災物資車輛,經這座橋運往了巴拉比西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