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雄兵到一線部隊調研并與官兵交流。 邵龍飛攝
離演習開始還有三天時間,無辜“躺槍”的葉雄兵沒有垂首頓足,在最后的72小時里,他和團隊成員“背水一戰(zhàn)”,為參演部隊的每一件裝備“量身定制”模型,重新采集幾千條數據,搶在演習開始前調整好了系統。
“這套系統,管用!”指揮員的認可,是葉雄兵收獲的最高榮譽。從此,葉雄兵帶領課題組上高原、下海島、走戈壁,實地采集、驗證裝備數據,從一線部隊、演習靶場、科研院所采集各項裝備性能參數、兵力運用等方面的圖像資料和文字材料,電腦中的每一組數據、每一個模型,都是團隊成員實地考察、精雕細琢的結果。
你可能以為,“盡心”這兩個字,體現在科研工作者身上,把工作干得認真、仔細就夠了,其實還差得遠呢……
如果自己當前的學識真的無法滿足科研要求怎么辦?放棄,然后說一句我真的盡力了?這種“盡力”,或許無可指摘,不過,葉雄兵理解的“盡力”,卻是另一種做法。
不會,還可以學!短板,只是暫時的。作戰(zhàn)實驗系統的研發(fā),需要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和作戰(zhàn)指揮知識,長于設計編程的葉雄兵,為了補齊短板,再次“泡”在了書海中:圖書館是他的“宿舍”,雙休日、節(jié)假日是他的“學習日”。他自學了十多部作戰(zhàn)指揮類軍事理論著作,翻閱了200多種軍事期刊文獻,剖析了70多場現代局部戰(zhàn)爭,摘記了100余萬字的學習資料……
如果說,為了完成科研任務,臨時去圖書館中“突擊”一下,我想大家多少都有過相似的經歷,不過,你能忍受天天“泡圖書館”嗎?